
見“ 焦脣乾舌 ”。
“焦唇乾舌”(也寫作“焦唇幹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憂心如焚,導緻唇舌幹枯,既形容極度焦慮的心理狀态,也引申為口幹舌燥的生理狀态。
結構分析
由“焦”“唇”“幹/乾”“舌”四字組成,其中“焦”“幹”均表示幹燥,“唇舌”指代口部,整體強調因極度焦慮或環境幹燥導緻的口唇幹裂。
古籍出處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史記》或《孔子家語》相關章節。
《焦唇乾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為長時間口渴或者口幹舌燥而導緻嘴唇幹燥、舌頭也變得幹燥無法正常說話的狀态。
此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灬”(火),筆畫數為14畫。
《焦唇乾舌》這個成語來源于《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相傳有一個少年書生在山裡獵取猛獸時,因為追逐太過激烈而口渴難耐。在水源枯竭的情況下,他用火焚燒周圍的樹枝,希望引來雨水。但最終他沒有得到水源,反而導緻嘴唇幹裂、舌頭變得幹燥,無法說話。從此以後,人們用“焦唇乾舌”來形容嚴重的口渴或口幹舌燥的狀态。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焦唇乾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繁體中文中,「乾」的寫法為「幹」,并且在字形一欄上,「幹」的左邊有一個「⺍」的部首,表示該字與「木」有關。而在現代中文中,「幹」的左邊則是「丐」的部首。
以下是一個例句:孫先生在沙漠中迷路了兩天,口渴得焦唇乾舌。
與《焦唇乾舌》相關的組詞有:焦急、唇舌、幹渴等。
與《焦唇乾舌》近義詞有:口渴、幹渴。
與《焦唇乾舌》反義詞有:滿口生香、喝足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