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竊的意思、草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竊的解釋

(1).掠奪;盜竊。《書·微子》:“ 殷 罔不小大,好草竊姦宄。” 孔 傳:“草野竊盜又為姦宄於内外。”《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出長子 譚 為 青州 ”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袁譚﹞肆志奢淫……使婦弟領兵在内,至令草竊,市井而外,虜掠田野。”《舊唐書·西戎傳·吐谷渾》:“莫顧藩臣之禮,曾無事上之節,草竊疆埸,虐割兆庶,積惡既稔,天亡有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喬女》:“ 孟 故無戚黨,死後,村中無賴悉憑陵之,家具攜取一空,方謀瓜分其田産。家人亦各草竊以去,惟一嫗抱兒哭帷中。”

(2).草寇。《梁書·昭明太子統傳》:“且草竊多伺候民間虛實,若善人從役,則抄盜彌增。”《資治通鑒·唐高宗永淳元年》:“上慮道路多草竊,命監察禦史 魏元忠 檢校車駕前後。” 清 陳睿思 《觀丁将軍故劍》詩:“生雲昔時有草竊,嘯聚海島如雲屯。”

(3).猶竊據。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上》:“ 銑 雖草竊一時,而颠沛之際,其言可愛如此,可以為萬世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草竊"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和語義演變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草"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草鬥,栎實也",後引申為粗糙、草率之意;"竊"指偷盜行為,《廣雅·釋诂》注"竊,取也"。二字組合後,《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核心含義為"乘機掠奪",特指在混亂時局中實施的非正式劫掠行為,與正規軍事行動形成對比。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先秦典籍用法:《尚書·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此處孔穎達疏解為"草野竊盜",強調行為的非官方性質。
  2. 中古時期拓展:《辭源》收錄其引申義為"剽竊他人文章",如宋代筆記中"文人相輕,多行草竊"的記載。
  3. 現代語義弱化: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書面用語,多保留"草率剽竊"的修辭用法。

需特别注意其與"盜竊"的差異:前者側重突發性、臨時性的劫掠行為,後者指有計劃性的非法占有。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草竊之謂倉促起意,非預謀也",這一辨析至今仍被語言學研究者沿用。

網絡擴展解釋

“草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ǎo qiè,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掠奪或盜竊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奪取他人財物,強調行為的隱秘性。其中“草”象征非正當性,“竊”指偷盜,合起來形容輕巧、隱蔽的盜竊行為。

  2. 草寇
    指民間非法聚集的盜匪或起義勢力。例如《儒林外史》中稱張士誠、陳友諒等為“草竊的英雄”,即指其身份為地方割據的草莽勢力。此外,《資治通鑒》等史書也用此詞描述民間盜賊活動。

  3. 竊據(政權或地位)
    用于形容通過非法手段占據某種權力或位置。如金代王若虛在《新唐書辨》中評價曆史人物時提到“草竊一時”,即指短暫非法占據權力。


二、詞源與使用場景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草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較少出現在口語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盜竊”完全等同,因其可能隱含“草莽”或“非正規”的貶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儒林外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識擡舉常品道廕琱輪笛工蠹民二豪惡子凡限風蝶風漢風力發電風雲富面百城趺坐高算顧笑寒笛寒廉好一歇和燠呼畢勒罕互不相容禍稔惡積匠郢湔湔近日窘暴既夕機杼一家阬澤空話老先生臨分磿室黣黑南辮評估跄捍傔媵輕塵輕徐阕勾軟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蕩深雠深孚衆望手管耍孩兒庶工似曾誦诤蒜押同心共濟往程文履相表香狸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