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的牙齒。燋,通“ 焦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編結沮顔,燋齒梟瞷,剪髮黥首,文身裸袒之國,靡不奔走貢獻。” 李周翰 注:“皆蠻夷種類也……燋齒,黑齒也。”
“燋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讀作jiāo chǐ,其中“燋”通假“焦”,表示物體經火燒後的枯黑色。因此“燋齒”指牙齒呈現黑色,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某些少數民族的外貌特征。
文獻例證
如《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提到“燋齒梟瞷”,李周翰注釋:“燋齒,黑齒也。”這裡的“燋齒”與“剪髮黥首”“文身裸袒”并列,均指邊遠部落的習俗。
部分現代工具書将其解釋為成語,讀作liáo chǐ,形容牙齒因疏于清潔而發黃、腐爛,比喻人儀表不整。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古典文獻支持,可能與“齲齒”(蛀牙)或方言混淆有關。
燋齒(pinyin:shāo chǐ)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其中,“燋”字由火和秀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3個筆畫;“齒”字由齒部和聿部構成,共有8個筆畫。
燋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燋”字意指燒灼、燒焦。而“齒”字指牙齒。連在一起,形成了“燋齒”的詞語。繁體寫法為“燋齒。”
古時候,“燋齒”一詞的寫法可能沒有統一,因為此詞原本出自匈奴的語言和文化體系。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會将之寫作“焦齒”。例如,一些匈奴的文獻中《匈奴别志》記載:“獻單于驕易悍。焦齒,膂惲,能單裁。”意指獻單于驕傲、蠻橫,牙齒焦黃,身體健壯,且善于用單刀。
燋齒本身并沒有常見的組詞。但可以使用該詞作為形容詞來形容某人的牙齒狀況,如“他有一口燋齒。”
與“燋齒”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焦黃”、“脫色”等,用于表示牙齒顔色變黃或變色。
相反的意思可以使用“白晰”、“純潔”等詞語,用于描述牙齒潔白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