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和田畝。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古者黃鐘、律歷、疆畮、冕服、圭璧、尊彜之屬,皆取裁於尺,而 周 尺為準。”
“疆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中提到:“古者黃鐘、律曆、疆畮、冕服、圭璧、尊彜之屬,皆取裁於尺,而周尺為準。”
此處“疆畮”與度量标準相關,強調古代對土地劃分的規範性。
需注意與“疆畎(jiāng quǎn)”區分:
“疆畮”是古代對土地邊界與農田的統稱,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相近詞彙(如疆畎、疆界),可參考《尚書》《揚州畫舫錄》等典籍。
《疆畮》(jiāng mǔ)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孤立無援或者孤零零的樣子。
《疆畮》的部首為疆(中國古代地名),總筆畫數為16。
《疆畮》的來源比較複雜,其本義為獨自留下、唯獨;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孤立無援或孤獨的境況。一些考古學家和文獻研究者也認為,《疆畮》可能來源于古時人們舍棄畜牧以狩獵謀生的境況,進而演變為表示孤單或被遺棄的概念。
《疆畮》的繁體字為「疆牧」。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 《疆畮》的寫法可能根據不同時期存在差異,如今所見到的古籍文獻中有使用「疆畮」兩字單獨書寫的,也有連寫的。其中連寫時,疆字在上,畮字在下。
他遭受背叛後,感到疆畮無助。
1. 疆場:比喻處境空曠或廣闊的地方。
2. 孑孓疆畮:形容孤獨無依的樣子,沒有任何支持或幫助。
孤獨、孤零、寂寞、孤苦、獨自
衆多、熱鬧、互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