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常棣》:“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儐,陳列;豆,食器。後以“儐豆”表示兄弟友愛和睦。 清 唐孫華 《錢瞿亭舍人挽詩》:“承師奉函席,侍母升輕軒。約束戒僮隸,儐豆洽弟昆。”
“傧豆”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兄弟友愛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
源自《詩經·小雅·常棣》:“傧爾笾豆,飲酒之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傧”指陳列,“豆”為古代食器,原句描繪兄弟相聚宴飲的場景。)
本義
本指宴飲時陳列食器的禮儀行為,後引申為兄弟友愛和睦的象征。
文化内涵
通過宴飲儀式的和諧場景,隱喻兄弟間的情感聯結,成為儒家文化中家庭倫理的典型意象。
後世用例
清代唐孫華在《錢瞿亭舍人挽詩》中寫道:“傧豆洽弟昆”,以此贊頌逝者與兄弟的深厚情誼。
“傧豆”通過《詩經》的宴飲場景,凝練為兄弟和睦的代稱,兼具禮儀規範與情感表達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詩經》原文或清代詩文注解。
《傧豆》這個詞是指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中的傀儡木偶,用于表演神話故事和傳統戲曲。它代表了古代中國人民對神靈的崇敬和信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傧豆》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豆」。其中,「亻」是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有關;「豆」則是表示豆類植物的偏旁部首。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知道「傧豆」這個詞共有14個筆畫。
《傧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族的祭祀儀式中。古人在祭祀神靈時,用傀儡木偶來表演神話故事和傳統戲曲,以此來向神靈祈求豐收和平安。因此,「傧豆」一詞便成為這種儀式中使用的專門名稱。
《傧豆》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儐豆」。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現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了多次的改革和統一。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傧豆」可以寫作「儐豆」。
1. 在祭祀儀式上,人們會用傧豆來表演古代的傳統戲曲。
2. 這個地方保留了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傧豆。
3. 孩子們用木偶制作了傧豆,準備在活動中表演神話故事。
1. 傀儡:指把人或動物形象做成木偶,用來表演的藝術形式。
2. 儀式:指按照一定程式進行的、有規範和慶典性質的活動。
3. 神話:指古代傳說中的奇異故事,常以超自然的力量和神靈為主角。
木偶、傀儡、假人。
真人、本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