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柱錢的意思、兩柱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柱錢的解釋

南朝 梁 末流通的一種錢币,錢孔上下各有一星,故稱。《隋書·食貨志》:“ 梁 末有兩柱錢及鵝眼錢,於時人雜用,其價同,但兩柱重而鵝眼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柱錢是中國古代南朝梁武帝時期鑄造的一種特殊銅錢,其名稱源于其獨特的形制特征。以下從曆史背景、形制特點及經濟影響三方面進行解釋:

一、定義與鑄造背景

兩柱錢是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造的銅錢。當時因銅料短缺,政府廢止舊錢(如五铢錢),改鑄鐵錢,導緻貨币體系混亂。為緩解通貨膨脹,梁武帝後期鑄造了“兩柱五铢”銅錢,試圖恢複銅錢流通。其名稱中的“兩柱”指錢币正反兩面各鑄有一個星點(或稱“柱”),形似兩柱支撐,故得名。

二、形制特征

  1. 雙星标記:錢币正面(錢文面)和背面(光背)中央各鑄有一個凸起的圓點,分别稱為“天柱”與“地柱”,是區别于其他錢币的核心标識。
  2. 錢文内容:錢面鑄有“五铢”二字,沿襲漢代五铢錢制,但字體風格帶有南朝特征。
  3. 材質與重量:初期鑄造時銅質較好,重約3克左右,後期因減重現象嚴重,逐漸輕小化。

三、經濟影響與曆史評價

兩柱錢的推行旨在整頓鐵錢泛濫導緻的惡性通脹,但因鑄造量有限且民間仍慣用鐵錢,未能根本解決經濟困境。其雙柱設計雖具辨識度,卻因鑄造粗劣、成色不一,最終未能穩定币值。史載“商賈不以交易,唯以兩柱錢為玩物”,反映其流通失敗。該錢币成為南朝貨币制度混亂的縮影,為後世研究六朝經濟提供了實物依據。


權威參考資料:

  1. 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四章第三節
  2. 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中華書局,1982)“兩柱五铢”詞條
  3. 《梁書·武帝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關于普通四年鑄錢記載
  4. 杜佑《通典·食貨典》卷九“錢币下”對南朝錢法的綜述

網絡擴展解釋

兩柱錢是南朝梁末流通的一種貨币,其名稱源于錢币的獨特形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信息
    兩柱錢(拼音:liǎng zhù qián)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末年發行的銅錢,主要用于市場流通。其名稱中的“兩柱”指錢币穿孔的上下方各鑄有一個星形凸起,形似兩根柱狀裝飾。

  2. 形制與特征
    根據《隋書·食貨志》記載,兩柱錢與同時期的“鵝眼錢”并行流通,但兩柱錢重量較大,而鵝眼錢輕薄且易損。這種差異導緻兩者實際價值不同,盡管官方規定等價使用。

  3. 曆史背景
    梁朝末期因戰亂頻繁,貨币制度混亂,民間私鑄錢币現象嚴重。兩柱錢作為官方發行的貨币之一,反映了當時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社會狀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隋書·食貨志》原文或相關曆史貨币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黎公社褒義詞被蒙璧緯畢業設計菜貨參苓慘切程才傳館村虔墊陌狄牙二不挂五阏塞發薦發棹鞏堅棺蓋孤鶵桂魄裹革狐嵌澆詭季虎禁食金元錦障九伯濬波克減萊田勞勉裂殖菌流寄明鏡止水慕勢蘋葲平盈丕平切愕清壹擒讨曲從塞南三尺雪燒夷彈折澄沈霾十字架瘦狀樹桄隨聲吠影騰書挑精揀肥頭香油問課晤會向風慕義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