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检正官的意思、检正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检正官的解释

宋 代官名。中书省、门下省皆置,掌纠正省务。 熙宁 三年始置,旋罢, 建炎 、 绍兴 间屡置屡罢。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宋史·高宗纪四》:“丙午,復置中书门下省检正官。”参阅《宋史·职官志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检正官是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职官名称,主要职能为稽查、核验公文与政务。该官职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检正房”制度,宋代正式确立为中央机构常设职位,隶属中书门下省。南宋时期,检正官改隶尚书省,分设五房检正公事,负责审查六部文书并纠举行政疏漏。

其核心职责包含三点:一是复核朝廷诏令、奏章等公文的格式与内容合规性;二是监督官员行政流程,对违反律例或程序的行为提出驳正;三是参与重大案件审理,确保司法文书的准确性。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三》记载,元丰改制后检正官可“举劾稽违,点检催驱”,具有直接弹劾失职官员的权力。

该官职的设立体现了古代文书行政与监察制度的高度结合。元代以后,随着行省制度发展,其职能逐渐被按察使、都事等官职分流。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检正官制度对明清六科给事中体系的形成具有承启作用(参考: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检正官”一词在历史与语义上有两层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作为宋代官职

  1. 基本职能
    检正官是宋代在中书省、门下省设置的官职,主要职责为审核、纠正政务疏漏,确保中央机构行政规范。其名称由“检”(核对、纠正)与“正官”(官员)组合而成。

  2. 历史沿革

    • 始置与废除: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首次设立,但很快废止;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多次复置又罢免。
    • 机构设置:每房(部门)设一人,最初由京朝官担任,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后恢复。
    • 运作特点:据《梦溪笔谈》记载,中书省检正官不配备下属吏员,仅配文书人员辅助记录。

二、作为成语的引申义

现代语境中,“检正官”可比喻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的人或角色,强调其监督与纠偏功能。这一含义源于宋代官职的核心职责。

三、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制度细节,可参考《宋史》等古籍或专业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傍人篱落本章边道壁居蚕渔岔流朝槿尺子宠遇黛墨典义窦道遁身多藏厚亡方限敢怨而不敢言宫奴鳏处规摩规院孤伤和蔼可亲荒野获落呼五白醮辞挤牙膏爵袟举假军人癞风镂骨闽关铭鋕摩竭挐兵纳贿纳用磐郢偏蚀貔貅起坟勤雨穷旅碛月权衡轻重若不桑比赏家失火世界上势族肆师同甲偷换论题颓尔望版忘恩失义危惴笑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