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章的意思、谏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章的解釋

向皇帝進谏的奏章。 元 郝經 《唐十臣像歌》:“ 鄭公 山立面 粟 黃,袖中隱隱露諫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章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臣子向君主進谏的書面奏章,核心含義為規勸君主改正過失的正式文書。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谏”意為直言規勸,“章”指奏章文書。合指臣子以書面形式向帝王提出批評或建議的公文,屬古代官僚體系的正式文書體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1卷,第987頁

  2. 文體特征

    谏章需遵循固定格式,通常包含:

    • 指陳時弊(如政策失誤、民生疾苦)
    • 引經據典(依托儒家經典增強說服力)
    • 提出對策(明确改進方案)

      來源:《中國古代公文選注》中華書局,2015年


二、詞源與演變

  1. 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後漢書·郅恽傳》:“臣聞上書不稱臣,非谏章也”,表明漢代已形成制度化谏議形式。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293頁

  2. 功能演變

    唐宋時期設谏院專司谏章撰寫,如白居易《論制科人狀》即為經典谏章;明清時期與監察制度融合,功能擴展至彈劾官員。

    來源:《中國曆史制度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三、文化内涵

  1. 儒家倫理載體

    谏章體現“文死谏”的忠君思想,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警示唐太宗,成為儒家政治倫理的實踐典範。

    來源:《中國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第176頁

  2. 政治風險性

    因直言觸怒君主而受罰者史不絕書,如明代海瑞《治安疏》險緻死罪,凸顯古代谏議制度的矛盾性。

    來源:《明史·海瑞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轉義

在當代漢語中,“谏章”一詞已罕用于實際公文,但常見于曆史研究及文學創作,喻指敢于直言的批評文本(如“當代谏章”形容針砭時弊的文章)。

來源:《現代漢語曆史詞彙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以上解析綜合權威辭書、曆史文獻及學術研究,完整呈現“谏章”的語言學特征與文化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谏章”是古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定義
    谏章指古代官員向君主進谏的奏章,用于勸誡君主改正錯誤或制止不當行為。其中,“谏”意為規勸、直言,“章”指正式的文書或奏章,合稱即表達忠誠與責任的勸谏文書。

  2. 曆史背景與作用
    在古代,官員有義務通過谏章維護國家利益,這種行為被視為忠君愛國的體現。例如,《三國演義》中王累“倒吊城門執谏章”的典故,展現了谏章可能伴隨的風險與官員的勇氣。唐代白居易的谏章因揭露社會弊端,曾引發權貴不滿,說明其實際影響力。

  3. 結構與形式
    谏章需遵循嚴格的文書格式,内容多針對具體政策或君主言行提出批評或建議。元人郝經的詩句“袖中隱隱露谏章”則側面反映了谏章的隱秘性與重要性。

  4. 現代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比喻團隊或組織中敢于直言、提出改進意見的行為,強調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谏章不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規谏工具,更承載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内核。其曆史案例(如白居易、王累)生動體現了直言進谏的雙重性——既可能推動變革,也可能招緻風險。

别人正在浏覽...

阿們般弄汴梁腷塞爡爡撐傘乘魚橋吃勞保川渚春晖從佐蹴觸捯騰答揚颠癎發麻賀朔鴻漸之翼黃父鬼監兵降陟賤迍攪鬧節将進賢拔能霁日開袠練營連職落籍迷花名高銘功凝脂點漆剽系皮葦钤決傾褚秦龜耆壽棄職權彊仁體枘圓鑿方入泮三闆三十二相深敏絲簧邃屋談慰通啟五行大布五龍車詳言寫鞚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