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章的意思、谏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章的解釋

向皇帝進谏的奏章。 元 郝經 《唐十臣像歌》:“ 鄭公 山立面 粟 黃,袖中隱隱露諫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章”是古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定義
    谏章指古代官員向君主進谏的奏章,用于勸誡君主改正錯誤或制止不當行為。其中,“谏”意為規勸、直言,“章”指正式的文書或奏章,合稱即表達忠誠與責任的勸谏文書。

  2. 曆史背景與作用
    在古代,官員有義務通過谏章維護國家利益,這種行為被視為忠君愛國的體現。例如,《三國演義》中王累“倒吊城門執谏章”的典故,展現了谏章可能伴隨的風險與官員的勇氣。唐代白居易的谏章因揭露社會弊端,曾引發權貴不滿,說明其實際影響力。

  3. 結構與形式
    谏章需遵循嚴格的文書格式,内容多針對具體政策或君主言行提出批評或建議。元人郝經的詩句“袖中隱隱露谏章”則側面反映了谏章的隱秘性與重要性。

  4. 現代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比喻團隊或組織中敢于直言、提出改進意見的行為,強調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谏章不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規谏工具,更承載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内核。其曆史案例(如白居易、王累)生動體現了直言進谏的雙重性——既可能推動變革,也可能招緻風險。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章》的意思

《谏章》一詞,通常指古代臣子向君主上奏勸谏的文書。它是一種令尊者了解實情、面對問題、改進政策的工具。谏章往往以直言敢谏、辭章肆志的方式,表達對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問題的觀點和建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章》可拆分為“言”和“章”兩個部分。

其中,“言”是由“言”字作聲符的偏旁而來,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的意義。

而“章”則是由“立”字作表意符的偏旁,表示書寫、陳述的意義。

總計兩個字一共有2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谏章》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政治文獻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秦朝。在古代,臣子通過寫《谏章》向皇帝奏陳建議和批評,以盡忠職守,并提供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發展建議。

在繁體字中,谏字會被寫作「諫」,而章字仍然保持不變。諫章仍然表示同樣的意思,隻是在字形上略微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谏章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和構造在不同朝代和地區之間有所變動。然而,一般而言,古代的谏章仍然是由相同的“言”和“章”兩個部分組成的,隻是字形可能有些許變化。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
1. 他寫了一篇谏章,表達對國家政策的擔憂之情。
2. 宋朝文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也被稱為一篇名傳千古的谏章。

組詞:
1. 奏章:向君主呈上的陳述或建言的文書。
2. 章程:一份有關組織或團體基本規範和運行方式的文件。
3. 奏狀:向上級呈報、陳述某人罪行、過失的文書。

近義詞:
1. 表章:表達文字、表格等書寫形式的部分。
2. 章節:書籍或文件中的部分段落或部分内容。

反義詞:
1. 贊揚: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贊許和認可。
2. 嘉獎:對某人或某事的成就和貢獻給予獎勵和表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