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章的意思、谏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章的解释

向皇帝进谏的奏章。 元 郝经 《唐十臣像歌》:“ 郑公 山立面 粟 黄,袖中隐隐露諫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谏章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指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谏的书面奏章,核心含义为规劝君主改正过失的正式文书。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谏”意为直言规劝,“章”指奏章文书。合指臣子以书面形式向帝王提出批评或建议的公文,属古代官僚体系的正式文书体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11卷,第987页

  2. 文体特征

    谏章需遵循固定格式,通常包含:

    • 指陈时弊(如政策失误、民生疾苦)
    • 引经据典(依托儒家经典增强说服力)
    • 提出对策(明确改进方案)

      来源:《中国古代公文选注》中华书局,2015年


二、词源与演变

  1. 历史溯源

    最早见于《后汉书·郅恽传》:“臣闻上书不称臣,非谏章也”,表明汉代已形成制度化谏议形式。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293页

  2. 功能演变

    唐宋时期设谏院专司谏章撰写,如白居易《论制科人状》即为经典谏章;明清时期与监察制度融合,功能扩展至弹劾官员。

    来源:《中国历史制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三、文化内涵

  1. 儒家伦理载体

    谏章体现“文死谏”的忠君思想,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警示唐太宗,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实践典范。

    来源:《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第176页

  2. 政治风险性

    因直言触怒君主而受罚者史不绝书,如明代海瑞《治安疏》险致死罪,凸显古代谏议制度的矛盾性。

    来源:《明史·海瑞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现代转义

在当代汉语中,“谏章”一词已罕用于实际公文,但常见于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喻指敢于直言的批评文本(如“当代谏章”形容针砭时弊的文章)。

来源:《现代汉语历史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以上解析综合权威辞书、历史文献及学术研究,完整呈现“谏章”的语言学特征与文化意涵。

网络扩展解释

“谏章”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定义
    谏章指古代官员向君主进谏的奏章,用于劝诫君主改正错误或制止不当行为。其中,“谏”意为规劝、直言,“章”指正式的文书或奏章,合称即表达忠诚与责任的劝谏文书。

  2. 历史背景与作用
    在古代,官员有义务通过谏章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行为被视为忠君爱国的体现。例如,《三国演义》中王累“倒吊城门执谏章”的典故,展现了谏章可能伴随的风险与官员的勇气。唐代白居易的谏章因揭露社会弊端,曾引发权贵不满,说明其实际影响力。

  3. 结构与形式
    谏章需遵循严格的文书格式,内容多针对具体政策或君主言行提出批评或建议。元人郝经的诗句“袖中隐隐露谏章”则侧面反映了谏章的隐秘性与重要性。

  4. 现代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比喻团队或组织中敢于直言、提出改进意见的行为,强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谏章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规谏工具,更承载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其历史案例(如白居易、王累)生动体现了直言进谏的双重性——既可能推动变革,也可能招致风险。

别人正在浏览...

拔白报怨标律宾商不愧不怍不知所为陈绍矬子打包胆大于身丹禽打女真滇滇點水不漏缔袂东砍西斫甘败下风孩抱还麾还转阖庐城哼唷弘厉活扣呼天胡荼辣国见胆见王劫尘寄慨精胖旌旗卷舒具结迾卒流颷麦克斯韦马套扪心妙人秘奇内三院念黄犬炮楼埤湿岂奈清醪情深友于起派人贫智短肉茸茸神主牌石庆数马适人舒写涕洟逶迆雾阁物外人嫌间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