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皇帝进谏的奏章。 元 郝经 《唐十臣像歌》:“ 郑公 山立面 粟 黄,袖中隐隐露諫章。”
“谏章”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定义
谏章指古代官员向君主进谏的奏章,用于劝诫君主改正错误或制止不当行为。其中,“谏”意为规劝、直言,“章”指正式的文书或奏章,合称即表达忠诚与责任的劝谏文书。
历史背景与作用
在古代,官员有义务通过谏章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行为被视为忠君爱国的体现。例如,《三国演义》中王累“倒吊城门执谏章”的典故,展现了谏章可能伴随的风险与官员的勇气。唐代白居易的谏章因揭露社会弊端,曾引发权贵不满,说明其实际影响力。
结构与形式
谏章需遵循严格的文书格式,内容多针对具体政策或君主言行提出批评或建议。元人郝经的诗句“袖中隐隐露谏章”则侧面反映了谏章的隐秘性与重要性。
现代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比喻团队或组织中敢于直言、提出改进意见的行为,强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谏章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规谏工具,更承载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其历史案例(如白居易、王累)生动体现了直言进谏的双重性——既可能推动变革,也可能招致风险。
《谏章》一词,通常指古代臣子向君主上奏劝谏的文书。它是一种令尊者了解实情、面对问题、改进政策的工具。谏章往往以直言敢谏、辞章肆志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问题的观点和建议。
《谏章》可拆分为“言”和“章”两个部分。
其中,“言”是由“言”字作声符的偏旁而来,表示与言语、语言相关的意义。
而“章”则是由“立”字作表意符的偏旁,表示书写、陈述的意义。
总计两个字一共有20个笔画。
《谏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政治文献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秦朝。在古代,臣子通过写《谏章》向皇帝奏陈建议和批评,以尽忠职守,并提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建议。
在繁体字中,谏字会被写作「諫」,而章字仍然保持不变。諫章仍然表示同样的意思,只是在字形上略微有所不同。
在古代,谏章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因为汉字的形状和构造在不同朝代和地区之间有所变动。然而,一般而言,古代的谏章仍然是由相同的“言”和“章”两个部分组成的,只是字形可能有些许变化。
例句:
1. 他写了一篇谏章,表达对国家政策的担忧之情。
2. 宋朝文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被称为一篇名传千古的谏章。
组词:
1. 奏章:向君主呈上的陈述或建言的文书。
2. 章程:一份有关组织或团体基本规范和运行方式的文件。
3. 奏状:向上级呈报、陈述某人罪行、过失的文书。
近义词:
1. 表章:表达文字、表格等书写形式的部分。
2. 章节:书籍或文件中的部分段落或部分内容。
反义词:
1. 赞扬: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赞许和认可。
2. 嘉奖:对某人或某事的成就和贡献给予奖励和表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