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體的意思、仁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體的解釋

仁愛的本旨。《呂氏春秋·長攻》:“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 明 張居正 《徐存齋七十壽序》:“吾以此識仁體矣。”一說《呂氏春秋·長攻》所雲“仁體”當為“體仁”之倒誤,“體仁謂體會仁之實者也”。見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仁體”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仁愛的核心宗旨或根本體現,由“仁”(仁愛之心)與“體”(體現/本體)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行為展現對他人的關懷與寬容。例如《呂氏春秋·長攻》中提出“饑而不食,非仁體也”,指面對饑餓者不施舍即違背仁愛本質。

二、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認為該詞存在文獻倒誤現象。如陳奇猷在《呂氏春秋校釋》中指出,古本中“仁體”可能是“體仁”(體會仁的本質)的傳抄錯誤。這一觀點在《徐存齋七十壽序》等明代文獻中也有呼應。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品德高尚者,如稱贊某人具備深厚仁愛之心,或批判違背仁愛原則的行為。現代語境中可作為對人文關懷精神的概括。


建議對古籍原句感興趣者,可查閱《呂氏春秋》相關注釋本(如陳奇猷校釋版),以了解更詳盡的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仁體的意思

仁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人的肉體”或“人的身體”。它強調了人類的尊嚴和珍貴性,提醒人們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忽視健康的重要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仁體的部首是人,由“亻”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仁體的來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有關。它在古代文獻中廣泛出現,例如《孟子》等。在繁體字中,仁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一定與現代簡化字相同。然而,在古代的文獻和碑刻中,仁體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他非常注重保養自己的仁體,經常運動和飲食健康。

組詞

仁體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詞語,例如:

近義詞和反義詞

仁體的近義詞包括體魄、肉體;反義詞可以是精神、靈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