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鹽堿不能生長草木的土壤。 漢 王充 《論衡·書解》:“山無林則為土山,地無6*毛則為瀉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瀉土漢語 快速查詢。
“瀉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鹽堿地,即因土壤含鹽堿成分過高而無法生長草木的貧瘠土地。該釋義源自漢代王充《論衡·書解》中的記載:“山無林則為土山,地無毛則為瀉土。”
少數資料提到“瀉土”有“疏通水道”之意,認為“瀉”指排洩、疏通,“土”指堵塞的土塊。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支撐,且與主流釋義相悖,可能是現代誤讀。
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主,第二種需謹慎使用。
瀉土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清理土地、挖掘土壤的意思。一般用作動詞。
瀉土的部首是水(氵)和土(土),總共有8個筆畫。
瀉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武帝紀》中,用來描述漢武帝振興農業,開墾土地的行為。
《瀉土》的繁體字為「瀉土」。
古代瀉土的寫法是「瀉士又」。
1. 為了種植更多的莊稼,農民們正在瀉土。
2. 工人們正在工地上瀉土,為建設新樓開辟空地。
1. 瀉草:清理草地、除草。
2. 掘土:挖掘土地。
1. 疏浚:清理、疏通水道。
2. 開墾:開墾、開拓。
1. 肥沃:描述土地富饒而適合農作物生長。
2. 修整:整理、修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