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弦管樂器。《文選·馬融<長笛賦>》:“漂淩絲簧,覆冒鼓鐘。” 呂向 注:“絲,琴瑟也;簧,笙也。” 唐 韋元甫 《木蘭歌》:“ 木蘭 能承父母顔,卻卸巾韝理絲簧。”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邊材》:“每出遊獵,駿騎連翩,妖童執絲簧,少婦控弓弩,服飾詭麗,照耀數裡。” 清 陳維崧 《揚州慢·送蘧庵先生之廣陵》詞:“每年到清明賽社,傾城士女愁弄絲簧。”
(2).引申為音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 唐 崔道融 《羯鼓》詩:“ 華清宮 裡打撩聲,供奉絲簧束手聽。”
“絲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弦管樂器的統稱
指代琴、瑟、笙等古代弦樂器和簧管樂器,如《文選·馬融<長笛賦>》中“漂淩絲簧,覆冒鼓鐘”,呂向注:“絲,琴瑟也;簧,笙也。”唐代韋元甫《木蘭歌》也提到“卻卸巾韝理絲簧”。
引申為音樂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中“聽之則絲簧”,唐代崔道融《羯鼓》詩“供奉絲簧束手聽”,均以“絲簧”代指音樂整體。
極少數資料(如)提到“絲簧”指金屬彈簧,涉及工業領域(如鐘表發條、減震器),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技術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絲簧”核心含義為古代樂器及音樂,常見于文學典籍;若遇現代技術相關解釋,需注意語境區分。
絲簧是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由“絲”和“簧”兩個字組成。絲簧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與用法。
“絲”字的部首是纟,是由3個簡單的筆畫組成。而“簧”字的部首是竹,由17個簡單的筆畫組成。
絲簧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豐富,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含義:
1. 絲質的簧片,用來制造樂器、器械等。
2. 形容人的聲音或音樂音調悅耳動聽。
3. 比喻靈巧敏捷的人,也可用于形容腰肢輕靈的女子。
繁體字“絲簧”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絲簧的漢字寫法跟現代相比有一定的變化。具體來說,簧字在古代寫法中的上方有一個“黽”字旁,表示了簧的來源材料是由竹的黽組成的。
1. 他制作了一個絲簧樂器,音色非常動聽。
2. 這位歌手的嗓音就像一把絲簧,讓人陶醉其中。
3. 小玲舞蹈時的絲簧般的腰肢輕靈而動人。
與“絲簧”相關的詞語有:
1. 絲綢:細軟光滑的紡織品,由蠶絲制成。
2. 絲線:細長的絲質線,常用于手工制作。
3. 簧片:樂器中用來發聲振動的金屬或木質薄片。
與“絲簧”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絲帶:細長而柔軟的帶子,常用于裝飾。
2. 絲兒:指具有絲綢般柔軟光滑的性質。
3. 絲竹:樂器中的絲弦和竹管。
與“絲簧”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刀鋒:利刃的邊緣或尖端。
2. 雷鳴:雷暴時伴隨的轟鳴聲。
3. 龍爪:龍的爪子,用來捕捉或撕裂的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