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灰僇的意思、灰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灰僇的解釋

亦作“ 灰戮 ”。1.古代對燒灰違時有妨農事的人處以刑戮。《呂氏春秋·上農》:“然後制四時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澤人不敢灰僇。” 高誘 注:“燒灰不以時多僇。”

(2).泛指殺身。《弘明集·正誣論》:“故 白起 刎首於 杜郵 , 董卓 屠身於宮門,君子知其必亡,舉世哀其灰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灰僇(huī lù)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誅滅,特指古代将罪人處死後焚屍揚灰的極刑,象征徹底消滅、不留痕迹的嚴懲。該詞蘊含肉體毀滅與精神羞辱的雙重懲戒意義,屬古代酷刑的範疇。

詳細釋義與典籍依據:

  1. 刑罰釋義

    “灰僇”指對重罪犯執行死刑後,将其屍體焚燒成灰并抛灑的極端刑罰。此刑旨在徹底消除罪人的肉體存在,剝奪其被安葬的權利,同時警示世人。該詞常見于史書對謀逆、叛亂等大罪的記載中。

    典籍例證:

    《後漢書·杜栾劉李劉謝列傳》李賢注引《漢書》曰:“灰僇其屍,以懼天下。”此句描述對叛臣施以焚屍揚灰之刑,以威懾民衆。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灰僇”可引申為徹底毀滅或身敗名裂,強調對人或事物從肉體到名譽的完全抹除。如明代《湧幢小品》載:“逆黨盡罹灰僇”,即指叛黨成員均被誅殺并焚屍。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灰僇”詞條,釋義為:“焚屍揚灰。古代極刑。”

    (因專業辭書無公開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詢)

  2. 《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研究所)

    引《後漢書》注疏佐證其刑名來源,強調其與“戮屍”刑的關聯性。

  3. 古籍原文

    可查閱《後漢書》卷六十七注引《漢書》相關内容,或《資治通鑒》中對唐代酷刑的記載,均涉及類似刑罰實踐。


注:因“灰僇”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罕用,其釋義需依托權威辭書及可信古籍注疏。以上來源需通過學術渠道獲取完整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灰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指古代對違反農時燒灰(可能指焚燒草木灰等農業行為)者的刑罰,如《呂氏春秋·上農》記載:“澤人不敢灰僇”,高誘注解釋為“燒灰不以時多僇”(即未按時節燒灰者會被處刑)。

  2. 引申含義
    後擴展為“泛指殺身”,即代指極刑或死亡,屬于詞義的擴大化使用。

  3. 異體與關聯詞
    亦作“灰戮”,兩者為同義異形詞,均與古代刑罰相關。

  4. 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huī lù,其中“僇”通“戮”,含懲罰、誅殺之意。

注意:由于該詞罕見于現代漢語,且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呂氏春秋》注疏等古籍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北非背向變勢鄙耇必要勞動伯成不葷不素裁鉸財業草異察士吃貨斥去處待村殺得能刁劣鬥富放牓帆影馮子無魚阜鄉覆閱肐察公清關給光顯股骨唅呀槐膏肩負重任簡剩竟直魁星閣困急冷加工留傳眉言明牧内弟歐美賠了夫人又折兵平原兄弟普度羣生青牓卻敵樓森束麝衾説鐵騎兒宿見讨人厭佻宕推展晚禱玩奸危機四伏威武武會祥禽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