缣素的意思、缣素的详细解释
缣素的解释
(1).细绢。可供书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縑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 河上公 《老子》,縑素早办而无人能书。”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吴道子》:“气韵雄壮,几不容於縑素;笔迹磊落,遂恣意於壁墙。”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米元暉 善画,能以古为今,盖妙於薰染縑素。”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篇卷》:“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縑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
(2).指书册或书画。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其真贋,纸书縑素,备尽卷帙。”《明史·隐逸传·倪瓒》:“求縑素者踵至, 瓚 亦时应之。” 清 赵翼 《范莪亭孝廉得二扇面》诗:“縑素垂千秋,应可慰毅魄。”
词语分解
- 缣的解释 缣 (縑) ā 双丝的细绢:缣素。缣缃。缣帛。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素的解释 素 ù 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素淡。素妆。素雅。素描。 洁白的绢:尺素(用绸子写的信)。 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素质。素养。素性。素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
专业解析
缣素,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书写绘画材料,特指细密、均匀的双丝平纹绢。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
字义与材质特性
- 缣:本义指双经线或双纬线织成的细密丝织物,质地较普通绢更为厚实坚韧。《说文解字》释:“缣,并丝缯也。” 意指由双股丝线并织而成的丝织品。
- 素:本义指未经染色、本白色的生帛。《说文解字》释:“素,白致缯也。” 指洁白细密的丝织品。
- 缣素合称:指用双丝织法制作、质地细密均匀、未经染色的白绢。其特点是表面平滑、结构紧密、不易渗墨,是书写绘画的理想载体。
-
主要用途
- 书写载体:在纸张普及之前(尤其是汉代及更早),缣素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之一,用于抄写文书、典籍、信件等。因其成本较高,常与竹简并用,用于重要文献。《后汉书·蔡伦传》提到“缣贵而简重”,可见其价值。
- 绘画基底:缣素更是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卷轴画)的传统基底材料。画家在其上施以水墨或颜料创作。因其质地优良,能较好地表现笔墨效果,承载了大量传世名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多次提及画家在缣素上作画。
-
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 缣素代表了古代丝织工艺的高水平,是“绢帛”类书写绘画材料中的上品。
- 因其质地优良且成本较高,常被视为贵重物品,有“缣贵如金”之说,也常用于赏赐或酬谢。
- 在书画史上,“缣素”一词常作为绘画的代称或泛指绘画作品。如谈论某画家“精于缣素”,即指其擅长绘画。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汉字字义的经典工具书,对“缣”、“素”二字的本义有权威解释。可参考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或在线资源如国学大师《说文解字》(请核实链接有效性)。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正史之一,其《蔡伦传》记载了早期书写材料的情况,提及缣素的价值。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后汉书》(请核实链接有效性)。
- 《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著作,详细记载了唐代及以前画家在缣素等材料上的创作活动。可参考人民美术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的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缣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细密的白绢,古代常用于书写或绘画。这种材质轻薄坚韧,适合保存文字和画作,因此成为文人墨客的重要载体。
二、字义分解
- 缣(jiān):双丝织成的细密绢帛,质地较普通绢更厚实。
- 素(sù):本义为白色、未染色的丝织品,引申为质朴、本色。
三、扩展含义
随着使用场景延伸,该词也可代指书画作品或书册。例如《宋史》记载张去华的文章被“以缣素写其论为十八轴”,即以缣素为载体的装裱形式。
四、文献例证
- 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二百许卷”,反映其作为书籍载体的功能。
- 南朝虞龢《论书表》记载道士备好缣素却无人能书写《老子》,侧面体现其对书写者的技艺要求。
权威参考:汉典将其定义为“供书画用的白绢”,与《抱朴子》《宋史》等古籍用例一致,可信度较高。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口百舌之声保持曲线饱嗝儿敝甲摒弃步打毬禅院臣附俶祜村妆大长日子放空炮发言权伐智风切妇家耕织图构嫌花镳贾技谫材笄珈九崖飓母刻骨仇恨拉擸览镜揽权纳贿理曹掾妙楷明烛天南莫逆之交幕从内秀宁一拗句格跑鞋青味凄序齐轸诎曲散拙涩剌剌魫窗沈晖世韵守敌鼠苗思绪太阳调三窝四退位外厩威恩违律屋盖先芬县人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