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意思、春秋戰國的詳細解釋
春秋戰國的解釋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詞語分解
- 春秋的解釋 ∶一年,四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年齡 ∶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前年中國各諸侯國争霸的時代 ∶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本之《春
- 戰國的解釋 公元前;年中國中原地區各諸侯國連年争戰的時代詳細解釋.時代名。自 周 威烈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年 韓 、 魏 、 趙 三家分 晉 列為諸侯起,至 秦始皇 統一六國公元前年止。現在多以 周元王 元年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春秋戰國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兩個階段,合稱反映了周王室衰落、諸侯争霸與社會變革的曆史進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分期與時間範圍
-
春秋時期(約前770年-前476年):
始于周平王東遷洛邑,結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名稱源自魯國史書《春秋》,該書由孔子修訂,記載了前722年至前481年的曆史事件,因編年體例以“春秋”代指年份而得名。
-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起于《史記》劃分的周元王元年,止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因諸侯國兼并戰争愈演愈烈,形成“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的混戰局面,故稱“戰國”。
二、核心特征對比
對比維度 |
春秋時期 |
戰國時期 |
政治格局 |
周天子名義上仍為共主,諸侯以“尊王攘夷”名義争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等) |
周王室徹底失勢,七雄(秦、楚、齊等)通過變法與兼并謀求統一 |
戰争性質 |
以争奪霸權為主,戰争規模較小,保留部分禮制約束 |
以滅國兼并為主,戰争殘酷且規模擴大,常動員數十萬兵力 |
社會制度 |
井田制瓦解,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 |
各國推行變法(如商鞅變法),确立土地私有制與中央集權 |
思想文化 |
孔子、老子等開創儒家、道家思想 |
百家争鳴(法家、墨家等興盛),形成中國思想體系源頭 |
三、曆史影響
- 制度轉型:從分封制轉向郡縣制,為秦漢大一統奠定基礎。
- 文化融合:華夏族與周邊民族交融,形成早期中華民族共同體。
- 思想遺産:諸子百家學說成為後世政治、哲學的核心參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如管仲、商鞅)或事件(如“尊王攘夷”“百家争鳴”),可參考相關網頁中的詳細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秋戰國是指中國曆史上的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下面是關于《春秋戰國》這個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1. 詞義:《春秋戰國》是指這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
2. 拆分部首和筆畫:《春秋戰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春、秋、戰、國。其中,春的拼音為chun,部首是日,筆畫數為9;秋的拼音為qiu,部首是禾,筆畫數為9;戰的拼音為zhan,部首是戈,筆畫數為9;國的拼音為guo,部首是囗,筆畫數為10。
3. 來源: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曆史上的兩個重要時期,春秋和戰國。春秋是以魯國的《春秋左傳》和其他史書為依據編纂而成的。戰國則是以楚國的《楚辭》、韓非子、墨子等著作為代表,描寫了中國處于分裂狀态和國家紛争的時期。
4. 繁體:《春秋戰國》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春秋戰國》。
5. 古時漢字寫法:根據古時漢字的書寫方式,春秋戰國可以寫作「春秋戰國」。
6. 例句:這裡有一個例句:"春秋戰國時期,諸國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戰争和政治鬥争。"
7. 組詞:與《春秋戰國》相關的組詞有春秋、戰國、《春秋左傳》、《楚辭》等。
8. 近義詞:類似的詞語有"戰國時代"、"春秋時期"、"春秋末"等。
9.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春秋戰國》相關。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