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春秋戰國漢語 快速查詢。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分裂時期,上承西周,下啟秦朝,以社會劇烈變革、思想百家争鳴著稱。該時期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名稱源于兩部重要史書: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得名于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曆史。史學界通常以周平王東遷洛邑(前770年)為起點,以“三家分晉”(前476年)為終點。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因西漢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得名,記載了東周後期諸侯國間的軍事外交。起點為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終點為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前221年)。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政治格局劇變
周王室權威衰落,諸侯争霸(春秋)演變為大國兼并(戰國),分封制瓦解,郡縣制萌芽,最終由秦實現中央集權統一。
思想文化繁榮
諸子百家興起,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等學派提出社會治理方案,奠定中華文化思想基礎。
來源:《中國文化通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社會結構轉型
鐵器牛耕普及推動生産力發展,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化加速,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人階層活躍于政治舞台。
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關鍵階段,其政治制度探索、思想争鳴成果深刻影響了後世兩千年文明進程,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權威來源: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兩個階段,合稱反映了周王室衰落、諸侯争霸與社會變革的曆史進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春秋時期(約前770年-前476年):
始于周平王東遷洛邑,結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名稱源自魯國史書《春秋》,該書由孔子修訂,記載了前722年至前481年的曆史事件,因編年體例以“春秋”代指年份而得名。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起于《史記》劃分的周元王元年,止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因諸侯國兼并戰争愈演愈烈,形成“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的混戰局面,故稱“戰國”。
對比維度 | 春秋時期 | 戰國時期 |
---|---|---|
政治格局 | 周天子名義上仍為共主,諸侯以“尊王攘夷”名義争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等) | 周王室徹底失勢,七雄(秦、楚、齊等)通過變法與兼并謀求統一 |
戰争性質 | 以争奪霸權為主,戰争規模較小,保留部分禮制約束 | 以滅國兼并為主,戰争殘酷且規模擴大,常動員數十萬兵力 |
社會制度 | 井田制瓦解,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 | 各國推行變法(如商鞅變法),确立土地私有制與中央集權 |
思想文化 | 孔子、老子等開創儒家、道家思想 | 百家争鳴(法家、墨家等興盛),形成中國思想體系源頭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如管仲、商鞅)或事件(如“尊王攘夷”“百家争鳴”),可參考相關網頁中的詳細案例。
敝帚千金補綴逞性子抽送楚樊畜恨畜生大别山刁滑奸詐東蠻發奮仿象烽塵剛特宮廷文學乖慵光芒慣習歸根究柢果果國魂鶴毳畫助教極地爬天羁蹇進逼坰野巨典鈞衡類次蓼藍嶺坂鄰曲離域陋族鳴驺拍照皤蒿迫近前廊奇迹熱力學第零定律榮行膳啖删改商橫生魂屍靈守心樹揭胎骨讨類知原跳跳鑽鑽眮眮投腦酒五餌相熟相着骁徒析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