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earance] 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儀表、衣着
不修邊幅
亦作“邉幅”。1.邊緣。 元 楊載 《殘畫》詩:“斷裂無邊幅,華堂棄置餘。”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祝京兆書兩京賦》:“本是兩卷,不知何時改作五巨冊,邊幅微有割損處。” 碧野 《情滿青山·在晨花燦燦的山崖上》:“年月久了,照片已有黃斑,邊幅也磨損了,卻被長期珍重地保存下來。”
(2).指織物的幅面、寬度。《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烱》:“ 張九齡 之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微窘邊幅。”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蓋公于束縑内選擇邊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宋 方嶽 《山居書事》詩:“截絹入官輸,官怒邊幅窄。”
(3).指領土的幅員。 宋 夏竦 《廣農頌》:“府庫既盈,則思悉 華夏 以自奉,驅億兆以從欲,有患邊幅未闊,威武未震。”
(4).指詩文内容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降自 齊 梁 ,專工隊仗,邊幅復狹,令閲者白日欲卧。” 清 恽敬 《答鄒立夫》:“大都 瑞金 ,諸詩人多枯槁之士,故邊幅不廣。”
(5).指人的儀表、衣着。《後漢書·馬援傳》:“天下雄雌未定, 公孫 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李賢 注:“言若布帛脩整其邊幅也。《左傳》曰: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度,使無遷。”《南史·文學傳·顧協》:“ 協 家雖貧素,而修飾邊幅,非車馬未嘗出遊。” 金河 《重逢》:“這個青年人不修邊幅,但他并不拖沓。”
(6).規矩;法則。 宋 黃庭堅 《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往時翰墨頗橫流,此公歸來有邊幅。” 元 姚燧 《鄧州長官趙公神道碑》:“與将佐言:‘公府則吾節度汝,不可不嚴名分之守;私6*處則汝皆少所從起相習者,豈可遽修邊幅,改度平日也?’” 元 袁桷 《餞王參議以風帆目力短江空歲年晚為韻》之三:“東方有一士,被髮羹不肉;居然使之來,不復困邉幅。”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婦學》:“至於閨房篇什,閒有所傳;其人無論貞淫,而措語俱有邊幅。”
(7).猶邊境。 宋 劉斧 《青瑣高議·曹太守傳》:“汝等以歲入朝貢,朝廷亦甚嘉美汝等,何敢無故輒離巢穴,剽掠郡縣,殺害民吏,驚恐邊幅。”
(8).猶邊際。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軒中花開索詩漫題》之二:“漫山百卉無邊幅,裁翦東風恐未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邊幅漢語 快速查詢。
邊幅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具體事物的外在形态,也用于形容人的儀表風貌。
本義
“邊幅”原指布帛、織物等物品的邊緣部分。古代織物制作中,邊緣的整齊程度直接影響成品質量,因此“邊幅”逐漸被賦予細緻、規整的象征意義。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邊”指物體外沿,“幅”為布帛寬度,兩者結合強調對細節的關注。
引申義
後引申為人的儀容儀表,尤其是衣着打扮的整潔程度。如成語“不修邊幅”形容人不注重外表修飾,《現代漢語詞典》将“邊幅”解釋為“比喻人的衣着、儀表”,強調其社會評價功能。此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後漢書·馬援傳》批評公孫述“修飾邊幅”,暗喻其拘泥形式而缺乏魄力。
使用場景辨析
在現代漢語中,“邊幅”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日常表達中,“注重邊幅”隱含對得體形象的重視,而“不修邊幅”則帶有隨意、不拘小節之意,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色彩。
“邊幅”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邊幅”原指布帛邊緣毛糙的部分。古代布商和裁縫會通過修剪或縫紉處理這些毛邊,使布匹或衣物更美觀結實。
現代多用于比喻人的儀表、衣着,常見于以下成語: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若需查看完整釋義或古籍原文,可參考道客巴巴、查字典等網頁。
黯黯安根白堕百丈蔔盧裁國查對察見淵魚者不祥暢想誠欵稱貓趁機催請道言兜率天恩施發房分钗斷帶扶行格祀工兵工業基地鼓舞人心海汛核輻射荷賴忽期賤庚禁割祭祀抗租客愁篑籠壸政遼遶麟甸林珍亂項倫敦漭滄孟晉渺彌蠠沒判冤決獄企踵卻老阙裡逡巡酒善騎者堕神鷹飾情矯行室孫趟土牛挑得籃裡便是菜窕窕屯集望天田小康型消費脅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