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曠迷茫貌。 唐 歐陽詹 《懷忠賦》:“蕭條舊邑,漭滄空陂。”
“漭滄”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文學語境中,形容廣闊而蒼茫的景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漭滄”意為空曠迷茫貌,描述視野開闊、景色蒼茫的狀态,常帶有一種遼遠而朦胧的意境。例如唐代歐陽詹在《懷忠賦》中寫道:“蕭條舊邑,漭滄空陂”,用此詞烘托荒涼空寂的氛圍。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作品,如《懷忠賦》,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曆史遺迹的蒼涼感,具有古典文學色彩。
結構與字義分析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在詩歌、散文或曆史題材作品中見到,適用于描繪自然風光或表達懷舊、孤寂的情感基調。
總結
“漭滄”是一個帶有古風色彩的形容詞,強調景象的廣闊與蒼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近義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漭滄(mǎng c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廣闊無垠的大海”。它形容海洋或江湖的遼闊、浩渺之勢。
漭滄的部首分别為氵和臣,總共有14畫。
漭滄的來源是《詩經·大雅·蕩》:“漭漭師旅,洋洋乎泛。”這裡的“洋洋”和“漭漭”都形容大海,而滄則是繁體字。所以,漭滄可視為洋洋。
古時候,漢字漭的寫法與今天相同,而滄則寫作“倉”(cāng)。
1. 他望着漭滄大海,心中感慨萬分。
2. 這篇詩歌以漭滄為背景,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滄海(cāng hǎi,藍色的大海)、漫沙(màn shā,廣闊的沙漠)。
浩渺、廣袤、浩瀚。
狹小、有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