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恩施的意思、恩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恩施的解釋

(1).施恩,恩賜。《史記·儒林列傳》:“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後漢書·桓帝紀》:“州郡檢查,務崇恩施,以康我民。”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虎於陷中,踴躍盤旋,如荷恩施。” 陳毅 《滿江紅·遊廣東旋至海南島度假一周》詞:“革命百年成與敗,自由豈是恩施得?”

(2).指恩惠。《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恩施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詞源與核心釋義

“恩施”為動賓結構複合詞,由“恩”(恩惠)與“施”(施予)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先秦文獻。《說文解字》釋“恩”為“惠也”,指仁愛、德澤;“施”為“旗旖施也”,引申為給予、布散。故“恩施”本義指施予恩惠,強調主動給予他人恩澤的行為。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施恩,給予恩惠”,例證引《後漢書·桓帝紀》:“恩施乎兆民。”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給予恩惠”,屬書面語體,如“恩施天下”。

  3.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古典用法,指“布施恩德”,多見于儒家典籍,如《禮記·祭統》載“恩施于民”。

三、語義辨析與擴展

總結定義:

恩施(ēn shī)

動詞,指主動給予他人恩惠、德澤,具書面語色彩,強調施予者的仁德與受惠者的被動接受。其語義根植于儒家“仁政”思想,現代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指地名。

網絡擴展解釋

“恩施”一詞的含義可從詞語本義和地名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一、詞語本義

  1. 動詞含義
    指施予恩惠或恩賜,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史記·儒林列傳》提到“恩施甚美”,《後漢書》中也有“務崇恩施”的表述,均強調恩惠的給予。

  2. 名詞含義
    可代指恩惠本身,如《醒世恒言》中“能布恩施虎亦親”,此處“恩施”即指恩澤。

二、地名來源

“恩施”作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名稱,來源說法多樣:

三、現代應用

如今“恩施”主要指代該自治州,其以多民族聚居(土家族、苗族等27個民族)和自然景觀著稱,如恩施大峽谷、清江畫廊等。作為地名時,“恩”與“施”的組合更偏向專有名詞,與詞語本義關聯較弱。

補充說明

需注意語境區分: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恩施”多指向恩賜;而現代使用中,通常特指湖北省的地級行政區。

别人正在浏覽...

卑虒變質不孫逋仙彩球朝靴齒少氣鋭蟲鳥聰隽東來紫氣二元論歸功于恒等式謊狀還魂火運交通哨金華仙伯眷遇寬赦樂兒祿俸埋三怨四明秀冥翳木柹南燕凝坐牛羊勿踐培植佥憲僑士擒捕七十二地煞權綱群衆組織人輪子三婆山霭山梯蜃海施展衰正庶子踏鼓太陽年踏蹄天丁天彜頭正徒設僞辯紋飾無甯無頭榜五相現眼小集謝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