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的意思、百丈的詳細解釋
百丈的解釋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贻京邑遊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堕,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裡,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麼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禅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
詞語分解
- 百的解釋 百 ǎ 數名,十個十(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佰”代):百步穿楊。百兒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貨。百姓(人民)。百般。百煉成鋼。百無聊賴。百廢俱興(塶 )。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丈的解釋 丈 à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十尺:萬丈高樓。 測量長度和面積:丈量(俷 )。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丈人(.古代對老人的尊稱;.嶽父。“人”均讀輕聲)。老丈。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百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形容極高、極深或極遠()
原指長度單位“丈”(約3.3米)的百倍,但實際使用中多作誇張修辭,形容事物的宏偉或險峻。例如:
- 漢代枚乘《七發》:“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谿。”
- 唐代韓愈《次同冠峽》:“落英千尺堕,遊絲百丈飄。”
-
指牽船的篾纜()
古代用于拉船的竹制纜繩。例如:
- 《宋書·朱超石傳》記載軍隊用“百丈”牽引船隻渡河。
- 杜甫《十二月一日》:“百丈誰家上瀨船。”
-
借代井繩()
唐代杜甫《銅瓶》中以“百丈”隱喻井繩,如:“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二、專有名詞
- 唐代高僧“百丈禅師”()
指禅宗大師懷海,因住洪州(今江西)百丈山得名。他創立《百丈清規》,對佛教戒律影響深遠,相關記載見于《景德傳燈錄》。
三、補充說明
- 語言演變:從具體長度單位發展為抽象形容詞,體現漢語修辭的靈活性。
- 文化關聯:百丈禅師的故事在禅宗典籍中廣為流傳,成為佛教文化符號。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七發》《宋書》及禅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丈(bǎi z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百(bǎi),筆畫數為6;丈(zhàng),筆畫數為3。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漢語中一種衡量長度或高度的單位。
在繁體字中,百丈的寫法不會有太多差異。它仍然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并且讀音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變化。雖然無法确定百丈在古時候的具體寫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百丈的例句: "這座塔高達百丈,可遠遠望見。"
百丈可以與其他字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比如百丈大道、百丈樓等。
與百丈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百尺、百丈之尊,意思都是指很高的程度或者高度。
相反的是,與百丈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沒有一個具體的常用詞彙,但可以使用低矮、矮小等詞語來表達相反的含義。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對百丈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