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女子成年。 唐 王韫秀 《寄姨妹》詩:“笄年解笑鳴機婦,恥見 蘇秦 富貴時。”《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五》:“癸丑, 長安公主 薨,帝之長女也,笄年降於駙馬 楊承祚 ,帝悼惜之甚,輟視朝二日,追贈 秦國公主 。”《宋史·理宗紀三》:“ 福州 陳氏 ,笄年守志,壽逾九袠,詔旌表其門。” 清 葉廷琯 《守海鹽縣主簿王顼妻墓志銘》:“夫人少習詩禮,長善筆劄。自孩提至笄年,不履堂閾。”
笄年是中國古代對女子成年年齡的稱謂,其含義和具體年齡标準如下:
基本定義與年齡标準
禮儀形式與社會意義
文獻記載的靈活性
注:不同朝代可能存在細微差異,建議通過《禮記》原文或唐代社會史研究進一步考證。
笄年,又稱"笄頭之年",是一個中國民間傳統的成年禮儀,通常指女子穿戴發笄後進入成年的那一年。在古代,小女孩通常在十歲左右開始留長發,在十三歲時剪短發、并梳笄,表示成年。因此,笄年也指的是女子十三歲這一年。
《康熙字典》中将"笄"字拆分為"竹"和"十"兩個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
笄的來源和意義在古代與成年女子的禮儀有關。"笄"字古文的形狀描繪的就是一個十字形的發飾。在繁體字中,"笄"的形狀類似于兩個竹子叉在一起,上面呈現出一個梳理頭發的形态。
在古代,"笄"字并沒有現代簡化的形态,字形更加複雜。其中一種寫法是類似于"筓",頭上方有一個橫折彎曲的竹稈,下方是豎起的筆畫,形似上面有兩根垂下的發飾。
1. 她今年十三歲了,已經到了笄年。
2. 小麗今天剪了發,準備迎接她的笄年。
1. 笄頭:指的是笄的頭部,也可以用來形容女子的發飾。
2. 笄禮:指的是女子進行成年禮儀的儀式,通常在笄年進行。
3. 梳笄:指的是女子将長發剪短、梳整後用笄固定的動作。
近義詞:成年、及笄
反義詞:幼年、未及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