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手足間的疽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二·諸瘡上》:“瘑瘡生手足間,相對生,如茱萸子,疼癢浸淫,久則生蟲。”《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瘑瘡》:“瘑瘡每發指掌中,兩手對生茱萸形,風濕癢痛津汁水,時好時發久生蟲。”
瘑瘡(guō chuāng)是中醫術語,指發生于手足部位的慢性皮膚潰瘍或濕疹類疾病,具有反複發作、瘙癢潰爛的特點。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瘑瘡主要表現為手足部位皮膚潮紅、灼熱、水疱滲液,伴隨劇烈瘙癢,搔抓後易破潰感染,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明代《本草綱目》記載其“如茱萸子,疼癢浸淫,久則生蟲”,《醫宗金鑒》描述為“兩手對生茱萸形”的瘡瘍。
需注意與臁瘡(lián chuāng)區别:臁瘡特發于小腿下1/3處,多伴隨下肢靜脈曲張,潰瘍深且難愈合,俗稱“老爛腿”。
提示: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到皮膚科完善檢查,避免自行用藥延誤治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