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ea] 通過感知而形成的感性形象
(1).顯示出來的征兆。《史記·龜策列傳》:“蔔筮至預見表象,先圖其利。”《後漢書·天文志上》:“言其時星辰之變,表象之應,以顯天戒,明王事焉。”
(2).标志;象征。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若動靜形容之字,諸有形者,已不能物為其號,而多以一言概括。諸無形者,則益不得不叚借以為表象,是亦埶也。” 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莊子》載 孔子 語,謂‘以六藝幹七十二君’。夫 孔子 所經之國,不過十餘,則七十二君,亦係虛拟之詞。由斯而推,則《佛經》言八萬四千,言三十六,言七十,言百一,多寡不同,均係表象之詞,不必确求其數也。” 葉聖陶 《悲哀的重載》:“這是喧擾的反趨,也許是悲哀的表象。”
(3).經過感知的客觀事物在腦中再現的形象。
“表象”是一個心理學和哲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事物不在眼前時,人腦中再現的該事物的形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象是通過感知形成的感性形象,當客觀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仍能浮現其形象。例如,聽到“天安門”一詞時,即使未身處北京,腦海中也會浮現其輪廓,這便是表象的體現。
表象以知覺為基礎,但兩者存在差異:
表象是從感知到思維的中間環節,既保留直觀性,又具備初步概括性,為抽象思維提供材料。例如,數學中通過幾何圖形的表象輔助空間想象,文學創作中依賴表象構建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驗(如“心理旋轉”)或哲學延伸含義(如康德對表象的論述),可參考心理學教材或哲學文獻。
表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表”和“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表字的部首為衣,總筆畫數為8;象字的部首為豕,總筆畫數為12。
來源:表象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意為事物的外表和現象,也指之前所表達的含義。
繁體:表象的繁體字為「表象」,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表字的寫法為「錶」,象字的寫法為「像」。
例句:他的衣着整齊,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很有素質,這隻是表象而已。
組詞:表面、表明、表達、内外表象。
近義詞:外貌、外表、外觀。
反義詞:本質、内裡、實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