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無依無靠。 三國 魏 曹丕 《短歌行》:“我獨孤煢,懷此百離。”《陳書·沉炯傳》:“前帝知臣之孤煢,養臣以州裡,不欲使頓居草萊。”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婦》詩:“夫行二十載,婦獨守孤煢。”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損,加禮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際。” 清 顧炎武 《寄子嚴》詩:“惟爾幼孤煢,十畝安 江 沱。”
“孤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ū qióng,由“孤”和“茕”二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古典文學中的用例:
成語關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描述古典或正式場景中的孤獨境遇,例如曆史文獻、文學作品等。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成語“茕茕孑立”(出自李密《陳情表》)等關聯表達類似含義。
“孤茕”強調因失去依靠而産生的深層孤獨感,兼具情感與境遇的雙重描寫,是漢語中刻畫孤寂狀态的典型詞彙。
孤茕(gū qíng)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孤獨而寂寞。
孤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子”和“艹”,總共有10個筆畫。
孤茕最早出現在《楚辭·天問》中的“兩難茕獨”一詞中,意為獨自孤立無助。它的繁體字是「孤脛」。
在古代,孤茕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唐代的寫法可能是「孤罄」,意為孤獨而空虛。
1.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他感到異常孤茕。
2. 她獨自一人孤茕地站在樹下,望着遠方的夕陽。
組詞:茕茕孑立、孑孑獨立、孑立、孤立、寂寞。
近義詞:獨行、孤單、獨自、孤獨。
反義詞:合群、衆多、陪伴、熱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