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瞑坐的意思、瞑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瞑坐的解釋

閉目靜坐。《太平廣記》卷十九引 唐 盧氏 《逸史·李林甫》:“﹝道士﹞遂卻與 李公 出大門,復以竹杖授之,一如來時之狀。入其宅,登堂,見身瞑坐於牀上。” 清 金農 《石淙院與禅人茶話》詩:“虛空同瞑坐,竪拂老湯師。”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時秋穫方畢,家家屋上屋下,柴草皆滿,茅檐秫籬,斯須四面皆烈焰,度不能出,與妻子瞑坐待死。”

坐着小睡。《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元年》:“ 将樂 楊時 初登進士第,聞 程顥 兄弟講學,以師禮見 顥 于 潁昌 …… 顥 卒,又師事 頤 。 頤 偶瞑坐, 時 與 遊酢 侍立不去。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瞑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閉目靜坐”,即閉着眼睛安靜地坐着,通常帶有專注或沉思的意味。

  2. 發音與結構

    • 拼音:míng zuò(“瞑”為第二聲,“坐”為第四聲)。
    • 構詞解析:“瞑”意為閉眼,“坐”指靜坐,合起來強調閉目狀态下的靜坐行為。
  3. 例句與語境

    •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描述火災場景:“與妻子瞑坐待死”,體現面對危機時閉目靜坐的無奈或坦然。
    • 金農《石淙院與禅人茶話》詩句:“虛空同瞑坐,竪拂老湯師”,展現禅修場景中的靜思狀态。
  4. 文學與曆史淵源

    • 唐代《太平廣記》記載李林甫“瞑坐于床上”,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人物閉目凝神的狀态。
    • 清代詩詞中常見該詞,多與禅宗修行或文人雅士的靜思相關聯。
  5. 應用場景
    常見于古典文學,可形容禅修、冥想,或表達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态。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特定文化讨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太平廣記》《閱微草堂筆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瞑坐的意思

瞑坐(míng zu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閉上眼睛并通過冥想來靜心或修行的一種行為。在傳統的佛教和道教中,瞑坐被視為達到内心平靜和尋找靈性境界的重要方法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瞑坐這個詞的部首拆分是目字旁和土字旁。其中,“目”為目字旁,表示與眼睛、視覺相關的含義;“土”為土字旁,表示與土地、大地相關的含義。根據這個部首拆分,可以看出瞑坐與視覺和大地有關,與内心的甯靜與平靜息息相關。

瞑坐由11畫組成,具體的筆畫是:“目”字旁橫3畫+豎4畫+橫4畫。

來源和繁體字

瞑坐一詞源自漢語,是由簡體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瞑坐的寫法為“瞑坐”(瞑坐),拼音為míng zu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瞑坐的字形略有不同。瞑字的古代寫法為“冥”,坐字的古代寫法為“坐”。冥坐也是指閉目靜坐修行的意思。古代寫法的瞑坐還經常出現在古典文學作品中。

例句

1. 他每天早晨堅持瞑坐半小時,以冥想來淨化内心。

2.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瞑坐成為許多人追求内心甯靜的方法。

組詞

1. 冥想:通過專注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達到深度放松和内心甯靜的修行方式。

2. 靜心:專注于内心,使思緒平靜下來,消除雜念的過程。

3. 冥思:深入思考或沉思,使自己進入一種超越日常思維的境界。

近義詞

1. 打坐:指閉目盤腿坐在地上,通過保持靜止和放松的姿勢來冥想和修行的行為。

2. 念經:用口誦讀佛經,以達到冥想和精神淨化的目的。

反義詞

1. 忙碌:指忙于各種事務,沒有時間和空間進行靜心冥想、瞑坐。

2. 喧嚣:指環境嘈雜、雜亂無序的狀态,與瞑坐追求的甯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