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ge]
(2) 形容波浪猛烈的發出巨大聲響的撞擊
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宋· 蘇轼《石鐘山記》
波濤澎湃
(3) 指聲勢、氣勢等浩大雄偉
澎湃的革命浪潮席卷了全國
(1).波浪相互沖擊。《藝文類聚》卷八引 三國 魏 曹丕 《滄海賦》:“驚濤暴駭,騰踴澎湃。” 唐 周嶽秀 《君山祠》詩:“風濤澎湃魚龍舞,棟宇峥嶸燕雀遷。” 宋 蘇轼 《石鐘山記》:“大聲發於水上……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楊朔 《黃河之水天上來》:“想到 黃河 ,一時間眼底湧現出更多的河流,翻騰澎湃。”
(2).引申為沖擊。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萬舟如覆葉,浮屍如泛蟻,隨流漂蕩,聽風澎湃。”
(3).水波相擊等聲。 唐 韓愈 《送惠師》詩:“微風吹木石,澎湃聞韶鈞。” 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人聲澎湃,有何奇怪!”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二:“澎湃的輪機聲,怒號的風雪聲,好一似千軍萬馬奔騰猛進。”
(4).形容聲勢浩大。 龔爾位 《聞韓事有感和鈍根韻》:“來日潮流愈澎湃,怕看大地走兵車。” 郭沫若 《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民文學>編者問》:“一方面把帶有誇大和想象性質的熱情澎湃的作品看成是雜草;另一方面,對現實的看法也被局限了。” 巴金 《滅亡》第六章:“ 李冷 一到上海,就受到逐漸澎湃起來的新思潮底洗禮。”
“澎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éng pài,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形容波浪猛烈撞擊
指水波激蕩、互相沖擊的聲音和氣勢。例如:
比喻聲勢浩大或氣勢雄偉
常用于形容社會運動、情感等宏大場景。例如:
引申為激動的心情
用于表達因興奮、緊張等引起的情緒波動。例如:
“澎湃”既是自然現象的生動描述(如波濤激蕩),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如情感或時代洪流)。其用法靈活,兼具視覺與聽覺的沖擊感,常見于文學和日常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澎湃(pēng pài)是一個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詞彙,形容事物力量大,聲勢浩蕩,充滿力量和激情。它可以用來描述水流、氣勢、情緒、聲音等等。
澎湃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泫(宣),由于湃部舊時無法關聯其他字,所以在現代拆分成了兩個部首。澎的筆畫數為14,湃的筆畫數為12。
這個詞彙的來源比較難以确知,但在《莊子·德充符》一篇即有“笑之以澎湃之悲”一語,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澎湃這個詞在現代漢字中并不常見,但在書面和口語中經常被使用。
澎湃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中,澎湃還有另外一種寫法為“鵬派”,其中“鵬”是指大鳥,表示大鳥的聲音宏亮有力;“派”表示水流奔湧。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中被廣泛使用。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澎湃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1. 我望着奔騰的瀑布,感受到了它澎湃的氣勢。
2. 這部電影用澎湃的音樂打動了觀衆的心靈。
3. 整個劇場因為演員的表演而澎湃起來。
澎湃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如:
1. 海澎湃:形容海水洶湧澎湃。
2. 熱澎湃:形容熱情高漲,激動萬分。
3. 活澎湃:形容生命力旺盛,活力四溢。
與澎湃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湧動、磅礴、翻騰等。
與澎湃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平淡、沉靜、寂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