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难的意思、谏难的详细解释
谏难的解释
谓冒着危险进行规劝。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儒生不习於职,长於匡救,将相倾侧,諫难不惧。”
词语分解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难的解释 难 (難) á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僶 )。难道。难
专业解析
“谏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谏”和“难”两个语素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者的本义及古汉语用法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
“谏”的本义:
- 指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或过失。这是其最核心的含义。《说文解字》释为:“谏,证也。”段玉裁注:“谓以言正之也。”意指用言语来匡正错误。
- 引申为进谏的行为或言论。
-
“难”在此处的含义:
- 在“谏难”一词中,“难”读作
nàn
,取其诘问、责难、驳斥、非难 的含义。
- 《说文解字》释“难”为“鸟也”,本义是一种鸟,但很早就假借来表示“困难”、“责难”等义。在表示“责难”时,强调提出质疑、进行反驳或施加压力。
-
“谏难”的合成义:
- 结合“谏”的“规劝、进谏”和“难”的“责难、诘问”,“谏难”意指在进谏时遭遇的责难、反驳或非议。它描述的是一种情境或状态:
- 进谏者受到的非难:指臣子或下属向君主、上级提出规劝意见时,遭到对方的反驳、斥责或施加的压力。
- 对进谏行为的阻挠:指进谏这一行为本身遇到了来自被谏者或其他方面的困难、阻力或质疑。
- 简而言之,“谏难”指直言规劝时所遇到的困难、责难或阻力。
-
引申与语境:
- 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忠臣义士在劝诫君王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风险,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直言敢谏的艰难和危险性。
- 例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时,可能会说某位大臣“不避谏难”,意指他不畏惧因进谏而可能招致的责难或危险。
-
例证(来自权威辞书):
- 虽然“谏难”作为一个固定词条在现代常用词典中收录较少(更常见于古汉语语境或大型历史语文词典),但其构成和含义清晰。其意义在分析古文献时可以得到印证。
- 例如,唐代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中有“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 屡枉天书降,非唯谏难任。” 这里的“谏难任”可以理解为“承担进谏之责的艰难”或“难以承受谏诤带来的责难”,体现了“谏难”所包含的艰难与压力之意。
“谏难”意指在向君主或尊长进谏、规劝时,所遭遇到的责难、反驳、非议以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和阻力。 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直言敢谏者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压力。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历史性语文辞典之一,对古汉语词汇的释义尤为详尽可靠。其对“谏”和“难(nàn)”的释义是理解“谏难”的基础。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专门收录古代文献中的常用词和难词,释义注重古义和语境,是理解“谏难”这类古语词的权威工具书。
- 《辞源》(商务印书馆): 作为一部主要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的工具书,其对“谏”和“难”的古义解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引用的书证也有助于理解“谏难”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谏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冒着危险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规劝,强调忠诚与勇气并存的行为。其核心意义在于:即使面临困境或风险,仍坚持直言进谏。
详细解析
-
词义拆分
- 谏:指规劝君主、尊长或上级,使其改正错误。
- 难:此处指困难、危险,而非“灾难”或“责难”。
-
历史背景
源自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尤其体现儒家思想中“匡救时弊”的理念。例如,汉代王充《论衡·程材》提到:“儒生不习于职,长于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表明儒生即使不熟悉职务,仍以规劝为己任。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臣子、下属在政治或道德层面冒死直谏的行为,如“魏征谏唐太宗”等典故即符合“谏难”的精神。
出处与引用
- 最早记载:汉代王充《论衡·程材》中的“谏难不惧”是典型用例。
- 现代应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强调忠诚与勇气的结合。
补充说明
- 近义词:犯颜直谏、冒死进谏。
- 反义词:阿谀逢迎、明哲保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语境或历史案例,可参考《论衡》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熬困暴桀变迁熛矢布颿不盈潮脑成议传食大脑殻都根主子二日本飞利槁丧歌风亭长鬼魅伎俩哈密瓜汗挂寒气刺骨豪直闳厰洪造欢幸护儿虎门条约昏夜虎咽狼飡鉴衡结肠疾俏既夕畿夏空札恇怯不前拉呱儿灵泛伦纪悯世沫饽内命鲵鲋女儿碰头辟纪屏去潜移默运七打八秋宴弃文就武劭令神委十方手工业素妆隤祥文鞇恶杀都来显朝消尽谢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