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神木名。《山海經·海内南經》:“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注:“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山海經·海内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大暤 爰過, 黃帝 所為。”《呂氏春秋·有始》:“ 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 都廣 ,衆帝所自上下。” 唐 盧照鄰 《病梨樹賦》:“建木聳靈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側。”
(2).高樹。《後漢書·馬融傳》:“珍林嘉樹,建木叢生。” 李賢 注:“建木,長木也。”
“建木”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神話中的神木
建木最早見于《山海經》,被描述為溝通天地的神樹。其形态奇特:樹幹如牛,樹皮似黃蛇,葉子如羅網,果實似栾樹,主幹高聳無枝,立于天地中心。
高樹的泛指
漢代以後,“建木”逐漸演變為高大樹木的代稱。如《後漢書》記載“建木叢生”,即指成片的高大林木。
天地通道
傳說建木是衆神往返人界與天界的“天梯”,黃帝、伏羲等上古帝王通過它傳達天帝旨意。
神聖特征
《山海經》記載
明确描述建木生長于“窫窳之西,弱水之岸”,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形态高度相似,學者推測後者可能以建木為原型。
文化象征
作為上古宇宙觀的具象化表達,建木體現了先民對天地聯繫的樸素認知,後被引申為“理想追求”“溝通橋梁”的象征。
在文學與命名中,“建木”常被賦予積極寓意,如“建立功業”(建)與“質樸堅韌”(木)的結合。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及考古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4、5、6、7的原始文獻。
建木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建築物中用來支撐屋頂的木材或梁柱。
建木的拆分部首為“木”,共有9畫。
建木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建”和“木”兩個字組合而成。建字原本表示建造和建設的含義,木字則表示木材和木質的意思,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建木這個詞。
建木的繁體字為「建木」。
在古代,建木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建字的形态為「建」,木字的形态為「爲」。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統一化,現在通用的寫法為「建木」。
1. 這座房屋的建木采用了高強度的松木。
2. 工人們仔細檢查了建木的質量,确保其穩定性。
1. 建築:表示通過建造和構建而形成的物體。
2. 木材:表示由木頭制成的材料。
3. 建設:表示進行建造和發展的行為。
梁木、支柱、結構
拆卸、瓦解、崩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