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建木的意思、建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建木的解释

(1).传说中的神木名。《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

(2).高树。《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李贤 注:“建木,长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建木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核心意象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其"生昆仑西,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特指连接天地的神树,具有沟通三界的神圣功能。该意象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结构的认知,在《淮南子·墬形训》中被描述为"众帝所自上下"的天梯,印证了上古时期神树崇拜的宗教观念。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建"字甲骨文象形为树立圭表之状,《说文解字》释作"立朝律也",引申为建立法度;"木"则指代植物总称。二字组合构成"建木"这一专有名词,在神话语境中特指具有特殊宗教意涵的宇宙轴心。东汉学者高诱注《淮南子》时强调其"挺直无枝"的形态特征,与《吕氏春秋·有始》"建木之下,日中无影"的记载形成互证。

现代神话学研究指出,建木原型可能源于古代测日影的圭表工具。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论证该意象融合了原始天文观测与神话思维,徐朝华《尔雅今注》则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其与"扶桑""若木"等神话树木的关联性。这种多重阐释展现了中华文化中自然认知与哲学思辨的深度融合。

网络扩展解释

“建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神话中的神木
    建木最早见于《山海经》,被描述为沟通天地的神树。其形态奇特:树干如牛,树皮似黄蛇,叶子如罗网,果实似栾树,主干高耸无枝,立于天地中心。

  2. 高树的泛指
    汉代以后,“建木”逐渐演变为高大树木的代称。如《后汉书》记载“建木丛生”,即指成片的高大林木。

二、神话意义

  1. 天地通道
    传说建木是众神往返人界与天界的“天梯”,黄帝、伏羲等上古帝王通过它传达天帝旨意。

  2. 神圣特征

    • 无影无声:立于建木下,正午无影,呼喊无回响,因其位于天地正中(《吕氏春秋》记载)。
    • 九枝九根:《山海经》提到建木有“九欘(枝)”“九枸(根)”,象征极数,暗含通天之能。

三、文献与考古关联

  1. 《山海经》记载
    明确描述建木生长于“窫窳之西,弱水之岸”,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形态高度相似,学者推测后者可能以建木为原型。

  2. 文化象征
    作为上古宇宙观的具象化表达,建木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联系的朴素认知,后被引申为“理想追求”“沟通桥梁”的象征。

四、现代延伸

在文学与命名中,“建木”常被赋予积极寓意,如“建立功业”(建)与“质朴坚韧”(木)的结合。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及考古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4、5、6、7的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茅人豹脚八殥笔床冰蚁不避汤火参头产额承睫赤泼泼冲剂杵棒逴姹翠帐带罗打鸡窝倒装句电灌站定岗定实汾神钢水感喜黑牡节槎惊奇井肆金汋击钟食客栈骙骙窟弄榄糖辽俗留荑隆盛麪团内涵意义年报披緜七出起官券剂曲巴桡折韶茂生津师门石头城恕辞水则顺育搜猎螳臂团勇脱文往体诬蔽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