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明 宋濂 《赠传神陈德颜序》:“余自近岁以来,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谢絶已久。”
“肩摩袂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n mó mèi jiē,主要用于形容人群众多、拥挤密集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人肩相摩擦,衣袖互相连接(“肩摩”指肩膀紧挨,“袂接”指衣袖相连)。
通过肢体接触的密集程度,生动表现人群拥挤的状态。
核心意义:
形容场所中人员密集,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常用来描述市集、集会等热闹场景。
成语结构:
由“肩摩”和“袂接”两个并列短语组成,分别强调肢体和衣物的紧密接触。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明代宋濂的《赠传神陈德颜序》,原文提到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形象说明访客络绎不绝的场面。
近义词: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或定语,属中性词。例如:“节日的庙会上,人群肩摩袂接,热闹非凡。”
通过以上解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肩摩袂接”在语境中的应用及其文化内涵。
肩摩袂接这个词是形容人群拥挤、密集的场景,意思是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袖子挨着袖子地挤在一起行走。
拆分部首和笔画:
肩 - 部首 "⺼"(肉)+ 九画
摩 - 部首 "手"(手)+ 16画
袂 - 部首 "⺻"(糸)+ 九画
接 - 部首 "扌"(手)+ 五画
来源:《荀子·劝学》:“肩摩踵接,不能外也。”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学习者相互拥挤、互相靠近的情景,后来逐渐演变为了形容人群密集的场景。
繁体:肩膀相親、袖接袖迎
古时候汉字写法:肩膀相親、襪袖相揖
例句:大巴车上,人们肩摩袂接,争相上车。
组词:挤在一起、拥挤、人山人海
近义词:肩并肩、肩膀相贴、人流如梭
反义词:人烟稀少、人迹罕至、人来人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