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善;降福。《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孔 传:“衷,善也。”《国语·吴语》:“今天降衷於 吴 , 齐 师受服。” 金 元好问 《箕山》诗:“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得 陇 人望 蜀 ,有 齐 安用 薛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维皇上帝降衷下民。”
“降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文献资料解析如下:
降衷(jiàng zhōng)意为施善、降福,指上天或神明将善意、福祉赐予人间。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天命、道德关联,强调上天的恩泽或对人类的庇佑。
《尚书·汤诰》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国语·吴语》
“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
金代元好问《箕山》诗
“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
此词多用于儒家经典及古代诗文,带有鲜明的古典色彩。例如太平天国文献《英杰归真》中“维皇上帝降衷下民”,延续了传统天命观的表达。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赐福”“施恩”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注释,可参考《尚书》《国语》等文献。
降衷是一个以“降”为部首,以“衷”为偏旁的汉字,它的意思是在两者之间达成妥协,找到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案。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可以分别是“⻖”,“十”和“卜”,它是一个由12个笔画组成的字。
降衷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中的描述,用于形容儒家圣人曾在学问上做过改良和调和。在今天的用法中,降衷常常被指涉为在不同的意见或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和妥协的方式。
在繁体字中,降衷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降衷的字形可能会稍有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衷”字的上部偏旁更像是一个叫做“选”的字形,相比于现代的“⻖”,它是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部首。
以下是一些关于降衷的例句:
一些由“降衷”组成的词语有降衷斗大、降衷规、降衷观、降衷意。
降衷的近义词可以包括折中、调和、妥协。
相对的,降衷的反义词可能是坚持、固执、决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