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下。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 韓志和 ﹞善彫木,作鸞鶴鵶鵲之狀……以關捩置於腹内,發之則淩雲奮飛,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卻下。”
“卻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權威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落下
根據極高權威性來源和高權威性詞典,“卻下”主要指“落下”,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唐代蘇鹗《杜陽雜編》中描述木雕鳥“淩雲奮飛,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卻下”,即指物體從高處降落。
字義解析
其他可能的解釋
中等權威性來源提到“卻下”作為成語時,意為“推辭或拒絕”。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卻下請求”即委婉拒絕。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區分其與“退卻”“推卻”等近義詞的差異。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特定語境時,優先參考“落下”的釋義;若涉及人際互動場景,可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含“拒絕”之意。
《卻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推辭、拒絕或不接受。它常用于表示某人對某事的态度和行動。
《卻下》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它的組成。它的部首是「卩」,筆畫數為9。
《卻下》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它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喻老》中,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之一。
《卻下》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卻下」。
在古時候,「卻下」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的意思和用法保持相同。
他毫不猶豫地卻下了這個不合算的提議。
與《卻下》相近意思的成語有「斷然拒絕」、「回絕」、「婉拒」等。
與《卻下》相近義的詞語有「拒絕」、「辭退」、「摒斥」等。
與《卻下》相反義的詞語有「接受」、「答應」、「應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