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紮的蘆葦。《史記·田單列傳》:“ 田單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 唐 張隨 《縱火牛攻圍賦》:“因七尺之殊狀,畫五彩之奇文,先事以謀,鑿垣之門暗啟;及期而進,束葦之火遂焚。”
“束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wěi,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束葦”本指物理上的蘆葦捆紮,但因曆史典故被賦予戰術意義,常見于描述火攻或古代戰争策略的文本中。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史記》或唐代相關賦文。
《束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将葦子捆紮起來。
《束葦》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束」和「艹」,其中「束」的筆畫數為7,「葦」的筆畫數為11。
《束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生活中的一種捆綁和利用葦子的技術。葦子是一種常見的水生植物,長勢旺盛,當農民需要将葦子捆綁在一起時,便會用繩子将它們束起來,以便更方便地使用。
《束葦》的繁體寫法為「束葦」。
在古代,「束葦」這個詞的寫法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古時候經常會采用形聲字的形式來表達詞義,所以可能會有不同的構詞方式和字形。不過,總體來說,表示捆紮葦子的概念應該是類似的。
1. 農民利用麻繩把采摘的葦子束葦後與物賣給紡織廠。
2. 他巧妙地将繩子繞過葦子,熟練地将葦子束成一捆。
1. 捆束:用繩子将物品捆綁在一起。
2. 紮束:用繩子或帶子将物體結合在一起。
3. 捆紮:将物品包裝或綁紮成一束。
1. 捆綁:用繩子、帶子等将物體捆紮在一起。
2. 束縛:用繩子、鐵鍊等限制并固定住人或物。
1. 散落:分散、四散。
2. 解開:打開、解除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