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辰的意思、伏辰的詳細解釋
伏辰的解釋
《左傳·僖公五年》:“童謡雲:丙之晨,龍尾伏辰。” 孔穎達 疏:“日月聚會為辰,星宿不見為伏……丙日将旦之時,龍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謂星宿隱伏在日月交會處。亦以指隱伏的星辰。 漢 應瑒 《正情賦》:“愍伏辰之方逝,哀吾願之多違。”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辰的解釋 辰 é 地支的第五位,屬龍。 用于記時: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 時日:辰光。時辰。誕辰。 日、月、星的總稱:北辰(北極星)。星辰。 古同“晨”,清早。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星象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伏辰”指星宿隱伏在日月交會處,也可泛指隱伏的星辰。這一概念源于古人對天象的觀測,當某星宿因日月交會(即“辰”)而暫時不可見時,稱為“伏辰”。
二、出處與典故
-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童謠:“丙之晨,龍尾伏辰”,描述丙日清晨“龍尾星”(即尾宿)隱沒于日月交會處的現象。
- 孔穎達疏注進一步解釋:“日月聚會為辰,星宿不見為伏”,指出“伏辰”是星宿因日月交會而隱沒的天文現象。
三、其他文獻引用
漢代應瑒在《正情賦》中寫道:“愍伏辰之方逝,哀吾願之多違”,将“伏辰”用于文學表達,借星象隱喻時光流逝與心願難遂。
四、補充說明
“伏辰”的“伏”指星宿隱沒,“辰”則特指日月交會的天文時刻(類似現代“朔望”概念),這一術語體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文學的交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辰(fú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冬至和立春之間的一個時間段,也就是農曆師太陽運行于冬至與春分之間的日數。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關于伏辰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伏(fú)是由人字旁和畐字旁組成,它有六畫。
- 辰(chén)是由辶字旁和辰字旁組成,它有八畫。
來源:
伏辰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起源于古代中國農耕文化中的節氣概念。人們觀察太陽的運行時間,将一年劃分為24個節氣,其中冬至和立春之間的時間段稱為伏辰。
繁體:
伏辰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伏辰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結構與現代相似,就是由“伏”和“辰”兩個部分組成。
例句:
1. 這個年份的伏辰非常寒冷。
2. 在伏辰期間,農民們開始耕種春季作物。
組詞:
伏辰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伏辰日、修伏辰。
近義詞:
伏辰的近義詞可以是冬春季、冬令春、冬令朔。
反義詞:
伏辰的反義詞可能是春分、冬至。
希望這些信息能給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