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貶绌的意思、貶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貶绌的解釋

貶退,罷黜。絀,通“ 黜 ”。《韓詩外傳》卷九:“天子聞之,必将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絶其宗廟,是罪四也。”《宋史·太祖紀三》:“ 王全斌 入 蜀 ,貪恣殺降,雖有大功,即加貶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貶绌”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官職變動或人物評價。從構詞法分析,“貶”指降低、貶抑,《說文解字》釋為“損也”;“绌”通“黜”,《禮記·王制》鄭玄注稱“绌,退也”。二字連用形成同義複詞,強調通過降級或罷免的方式實施懲戒。

在具體語境中,“貶绌”可指兩種行政處分:其一為官職貶降,即《資治通鑒》所述“坐事貶绌”的職務調整;其二為人才黜退,如《後漢書·皇後紀》記載“貶绌外戚”的政治舉措。該詞常見于史籍對官員考績的記錄,體現古代官僚體系的獎懲機制。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289頁明确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貶斥;罷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第78頁補充說明其常與“褒進”形成反義對舉,反映古代人才選拔的雙向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貶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貶绌”讀作biǎn chù(非中的“zhì”),指貶退、罷黜,多用于古代官員的職位變動或評價,強調降低地位或權力。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構成

    • 貶:指降低評價或職位,如“貶黜”“貶谪”;
    • 绌:通“黜”,意為罷免、排斥,如《宋史》中“貶绌”即指罷黜官員。
  2.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官員因過錯或政治鬥争被降職或革職。例如:

    《韓詩外傳》卷九:“天子聞之,必将貶绌吾君,危其社稷。”
    《宋史·太祖紀三》:“王全斌入蜀,貪恣殺降,雖有大功,即加貶绌。”

三、常見混淆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查詢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韓詩外傳》《宋史》等文獻(來源、4)。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麻子幫會蚌孕雙珠餔歠策數赤鼻矶絺冕赤鳥夾日大割抵假地區風惠風胡轆鋒芒分茅賜土佛廬古常歸曲合音鴻鹭化蝶胡不忽剌剌鏡分鸾鳳禁酒九神苛重寬徇庫房枯萎來喻臨財不苟林子漏夕露掌縷析貌寝命将南苑品秩淺職情囚清濁惸嫠染疾上空山臊繩樞士旅噬胾霜皛食官令趿拉停緩銅甎托避外王父望風而遁危崄誣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