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噬胾的意思、噬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噬胾的解釋

食大塊肉。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假使登堂噬胾,嘗鼎得臠,憑情以會通,隨變以適用,豈非萬裡之逸足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噬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噬”和“胾”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典籍用例進行解釋:

  1. 字義解析

    • 噬(shì):本義為“咬、啃食”,《說文解字》釋為“啖也”,強調用牙齒撕咬的動作,如《周易·噬嗑》:“噬臘肉,遇毒” 。
    • 胾(zì):指切成大塊的肉,《說文解字》注:“大脔也”,即整塊未切的熟肉。古代禮儀中“胾”需用刀匕分食,區别于可直接入口的脍、炙等 。
  2. 複合詞義

    “噬胾”字面意為“直接啃食大塊肉”,隱含不合禮制、粗野進食的行為。此詞典出《禮記·曲禮上》:“毋齧骨,毋反魚肉……毋嘬炙。” 鄭玄注:“嘬,謂一舉盡脔,噬胾之類也”,批評囫囵吞食的失禮之舉 。

  3. 典籍用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闡釋:“胾,大脔也……噬胾者,不切而齧之”,強調其違背“切肉而食”的禮法規範 。《左傳·宣公四年》亦載“子公之染指”典故,側面反映分胾而食的禮制重要性 。

  4. 文化意涵

    該詞折射古代飲食禮儀的等級性與規範性。《周禮·天官》規定“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需由專人分胾,擅自“噬胾”被視為僭越或粗鄙,故引申為失禮、野蠻之舉 。

學術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3冊,第1378頁“噬”字條。
  2.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胾”字釋義。
  3.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卷三《曲禮上》。
  4.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2009)宣公四年傳。

網絡擴展解釋

“噬胾”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例

出自羅惇曧《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假使登堂噬胾,嘗鼎得臠,憑情以會通,隨變以適用,豈非萬裡之逸足哉?”(、、、)。
此處“噬胾”比喻深入鑽研或廣泛涉獵,與“嘗鼎得臠”(嘗一小塊肉)形成對比,強調對知識的全面掌握。

三、補充說明

  1. 單字解析:
    • 噬:指“咬”,如“噬膚”“噬賢”等用法()。
    • 胾:讀zì,意為切成的大塊肉(、)。
  2. 注意:部分來源(如)将“噬胾”解釋為“恐懼不安”,但此釋義與其他權威來源及文獻用例不符,可能為誤傳,建議以“食大塊肉”為準。

四、總結

“噬胾”原指吃大塊肉,後引申為對學問或事物的深入探究。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發音或含義相近的詞彙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阿基米德原理般爵豹文襒裾兵簿博聞強志不字側卧疇壟愁眉苦臉大兵團彈毫稻米的實多能多藝二爺藩杝封資修伏突服行高岌根株牽連黆黆瓜州過臘還辟花花太歲槐煙恚怼僵呆奬護江浔角本精約進夥九環帶絶脰鞫為茂草菊琖練事聯續木事奈良時代溺信噴池乾兒青銅鏡勸杯砂鼠受辱説起死權夙好探本溯源外順纨袴晚老子五起祥嘏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