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山魈。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關于“山臊”的詳細解釋如下:
山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又稱“山魈”或“山猱”,最早見于《神異經》《荊楚歲時記》等古籍。其形象被描述為“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善變化”,常出沒于深山,喜食蝦蟹。
古代民間認為山臊是帶來疫病的惡鬼,因此衍生出爆竹驅邪的習俗。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這一傳統後來演變為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
需注意區分神話中的“山臊”與現實中的山魈(非洲靈長類動物)。前者是虛構生物,後者是真實存在的狒狒科動物,二者僅名稱相似。
《山臊》是指山頂上的氣味,是泛指山上的氣味,尤其是負面的氣味。
《山臊》的部首是山(⼭)和⾔(言),總共有17個筆畫。
《山臊》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土司志·大觀鎮衛指點》一書中。
《山臊》的繁體字為「山臊」。
古代寫《山臊》常采用偏旁字「⼗」代替「⼭」,寫作「⼗臊」。
他在山頂上聞到了一股刺鼻的山臊味。
山臊味、山臊氣。
山臭、山氣味。
花香、草地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