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臊的意思、山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臊的解釋

即山魈。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山臊”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山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又稱“山魈”或“山猱”,最早見于《神異經》《荊楚歲時記》等古籍。其形象被描述為“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善變化”,常出沒于深山,喜食蝦蟹。

二、外貌與習性

  1. 形态特征:身高僅一尺餘(約30厘米),單足,赤身裸體,面部深紅或藍紫,有皺紋,尾極短。
  2. 行為特點:性不畏人,會偷取人類篝火旁的蝦蟹烤食,并盜鹽調味。傳說遇見山臊可能引發寒熱病(瘧疾)。

三、民俗關聯

古代民間認為山臊是帶來疫病的惡鬼,因此衍生出爆竹驅邪的習俗。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這一傳統後來演變為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

四、文學與文化

  1. 古籍記載:《國語·魯語下》稱其為“夔”,《神異經》描述其“形貌丑陋,聲如人言”。
  2. 現代關聯:陝西美食“岐山臊子面”中的“臊”與此詞同字,但含義不同,指肉末醬料。

五、辨析說明

需注意區分神話中的“山臊”與現實中的山魈(非洲靈長類動物)。前者是虛構生物,後者是真實存在的狒狒科動物,二者僅名稱相似。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山臊》的意思

《山臊》是指山頂上的氣味,是泛指山上的氣味,尤其是負面的氣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山臊》的部首是山(⼭)和⾔(言),總共有17個筆畫。

來源

《山臊》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土司志·大觀鎮衛指點》一書中。

繁體字

《山臊》的繁體字為「山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山臊》常采用偏旁字「⼗」代替「⼭」,寫作「⼗臊」。

例句

他在山頂上聞到了一股刺鼻的山臊味。

組詞

山臊味、山臊氣。

近義詞

山臭、山氣味。

反義詞

花香、草地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