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ar cloth shoes with the backs turned in] 拖,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
趿拉了雙鞋
(1).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他聽得門外有人説話,穿着件破兩截布衫兒,趿拉着雙皂靴頭兒出來。” 劉真 《長長的流水》:“他們歪戴着帽,趿拉着鞋,抽大煙,搶人家東西。” 劉亞舟 《男婚女嫁》第六章:“說着,蹦下地,趿拉着鞋,朝西院他姥爺家跑去了。”
(2).象聲詞。 莫應豐 《将軍吟》第七章:“腳上的拖鞋趿拉地響。”
“趿拉”是一個漢語動詞,讀音為tā la,主要用于描述穿鞋時的一種隨意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将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拖着鞋子行走的動作。例如:穿鞋時不提後跟,讓鞋面與地面摩擦發出聲響。這種狀态常與懶散、隨意的形象相關。
除了動作描述,也可作為拟聲詞,模拟鞋子拖拉時發出的摩擦聲。例如:“拖鞋趿拉地響”。
注意與“拖拉”區别:“趿拉”特指穿鞋動作,而“拖拉”多指辦事拖延。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相關描寫。
趿拉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用腳尖向後勾踹的動作。
趿拉的部首是走,總共包含12個筆畫。
趿拉一詞來源于方言詞彙,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被廣泛使用。
趿拉的繁體字為踏拉。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趿拉的寫法略有不同,使用的是“迓”和“拉”的組合,形狀更加曲折。
他氣憤地趿拉了一腳,表達了他的不滿情緒。
組詞包括:趿拉後腳、趿拉子、趿拉腿。
近義詞包括:腳後踢、勾腳。
反義詞包括:正面踢、前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