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晉平公 在國都 绛 所建之高台。一說 晉靈公 所造。《後漢書·馮衍傳下》:“饁 女齊 於 絳臺 兮,饗 椒舉 於 章華 。” 李賢 注:“ 絳 , 晉國 所都。《國語》曰:‘ 晉平公 為九層之臺。’” 唐 李商隱 《戲題贈稷山驿吏王會》詩:“ 絳臺 驛吏老風塵,躭酒成仙幾十春。” 馮集梧 注:“《説苑》:‘ 晉靈公 造九層之臺。’《元和郡縣志》:‘ 晉靈公 臺在 絳州 西北二十一裡。《左傳》 靈公 從臺上彈人即此。’”
(2).指燈台。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絳臺高,金荷小,銀釭猶燦。”
“绛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绛台”是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在都城绛(今山西绛縣)建造的高台。關于建造者有兩種說法:
文化背景
此台可能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如《左傳》記載晉靈公曾在台上“彈人”取樂,體現其暴虐統治。
在文學作品中,“绛台”常代指燈台,尤其用于描述紅色燈盞。例如:
“绛台”一詞兼具曆史與文學雙重含義:
需注意,相關文獻記載因年代久遠可能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國語》《說苑》等古籍進一步考據。
绛台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古代宴會時高台上所安放的紫紅色的帳幔。在古代,绛台多用于舉辦慶典、宴會或重要儀式時,作為場地的裝飾。
绛台的部首是纟(sī)并且是由細絲織物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绛台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大雅·绛維》中的一句詩:“紛彼繡衣,聊绛紫帳。”後來,這個詞逐漸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绛台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绛台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用“紵”代替了現代的“绛”,而用“檯”代替了現代的“台”。
1. 今天晚上在绛台上舉行的音樂會非常精彩。
2. 宴會的主人坐在绛台上,俯瞰着賓客。
绛雲(指美麗的绛色雲彩)、绛紫(指帳幔、絲織品的紫紅色)、宴绛(指宴會所用的绛色帳幔)。
近義詞:绯紅、绯色(都指紅色)、紫紅。
反義詞:江山(指國家、江山大勢)、官位(指政府職位和官員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