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芽的意思、焦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芽的解釋

(1).枯焦的幼芽。佛教喻不能萌生無上道心的人。 南朝 梁 蕭統 《講席将畢賦三十韻》:“八水潤焦芽,三明啟羣目。” 隋炀帝 《寶台經藏願文》:“所資甘雨,用沃焦芽。”

(2).泛喻不堪造就者。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序》:“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靈根者,化為焦芽、絶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焦芽”是一個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枯焦的幼芽,佛教中比喻無法萌生無上道心的人,後也泛指不堪造就者。

二、詳細解釋

  1. 佛教喻義
    佛教用“焦芽”形容修行者因缺乏慧根或機緣,無法領悟至高佛法,如同被曬焦的幼芽失去生長可能。如南朝梁蕭統詩句“八水潤焦芽,三明啟群目”,以水潤焦芽暗喻佛法滋養衆生。

  2. 泛化引申
    明清時期擴展為對“難以教化者”的批評。如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序中,用“焦芽”諷刺思想僵化、無法開悟之人。

三、來源與用法

四、注意

部分資料(如)提到“事物發展至最後階段”的釋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佛教文獻或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誤讀,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焦芽》的意思

《焦芽》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在燒焦的物體上殘留下的燒焦的部分。它常常用來形容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在高溫下烹饪或燒烤過程中出現的焦黑色的痕迹。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焦芽》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火”是左邊的部首,象征着與火相關的意思;“艹”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的意思。它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焦芽》一詞最早出自《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隸姜啄糟,芄之與桃”。在古代,人們常用竹子或者草編織的篾片來食用,因為在制作的過程中會使用火烤或煮,所以篾片的表面會留下焦黑的痕迹。後來,人們将這種焦黑的痕迹稱之為“焦芽”。

繁體

《焦芽》的繁體字是「焦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焦芽」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不影響其含義。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将其寫作「焦蕘」或「焦葭」等。

例句

他一口咬下去,感受到了烤肉上的焦芽的香氣和口感。

組詞

焦芽烤肉、焦芽雞翅、焦芽蔬菜

近義詞

焦痂、糊焦、焦碳

反義詞

原色、未熟、鮮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