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給的意思、卬給的詳細解釋
卬給的解釋
謂賴以供給。《漢書·公孫弘傳》:“歲餘,會 渾邪 等降,縣官費衆,倉府空,貧民大徙,皆卬給縣官,無以盡贍。”
詞語分解
- 卬的解釋 卬 ǎ 古同“仰”,仰慕;仰仗;仰望;向上。 卬 á 古同“昂”,擡起;揚起;高;昂揚,情緒高、氣勢盛。 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古地名。 姓氏。 筆畫數:; 部首:卩;
- 給的解釋 給 (給) ě 交付,送與:給以。給予。送給。獻給。 把動作或态度加到對方:給他一頓批評。 替,為:給大家幫忙。 被,表示遭受:房子給火燒掉了。 把,将:請你隨手給門送上。 給 (給) ǐ 供應:供
網絡擴展解釋
“卬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卬給”意為“賴以供給”,即依賴他人或官府的供給來維持生計。這裡的“卬”通“仰”,表示仰仗、依靠;“給”指供給、資助。
-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公孫弘傳》:“貧民大徙,皆卬給縣官,無以盡贍。”
此句描述了漢代貧民大規模遷徙時,因物資匮乏而依賴官府供給的情況。
-
語境延伸
在古代文獻中,“卬給”多用于描述民衆或特定群體因貧困、災荒等原因需要依靠官方救濟的社會現象。
補充說明
- “卬”的讀音:在“卬給”中,“卬”讀作yǎng(同“仰”),與表示第一人稱代詞“我”(讀áng)的用法不同。
- 方言差異:現代方言(如雙峰話)中,“卬”仍保留“我”的含義,但讀音和用法與古漢語不同。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詞,避免與現代方言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卬給》是一個常用于現代漢語中的成語,意為主動提供幫助或支持。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貝”,其中“卩”是一個表示印章的偏旁部首,“貝”是一個表示財物的偏旁部首。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記錄,它的筆畫數為9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印章文化,表示主動提供財物或支持的意思。
在繁體中,可以寫成「卬給」。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漢字的一種形式,相對于簡體字而言,形狀更加複雜。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人們仍然廣泛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将《卬給》表示為「卬給」,其中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字體演變過程較為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卬給》的例句:
1. 他毫不猶豫地卬給了我一大筆錢,幫助我支付醫療費用。
2. 朋友之間應該相互卬給,共同度過困難時期。
3. 志願者們主動卬給了災區居民糧食和衣物。
一些和《卬給》相關的組詞包括:“贈予”、“施舍”、“奉獻”等。這些詞語都有提供幫助或支持的含義。
近義詞可以是“給予”,它和《卬給》的意思相近,都表示主動提供幫助或支持。
反義詞可以是“索取”,它的意思正好與《卬給》相反,表示主動向他人要求或索取。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