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三國 魏明帝 太和 中始設著作郎,掌修國史。 晉 代稱著作郎為大著作郎, 宋 人稱為大著。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獨 晉 人謂著作郎為大著作,《職官志》亦然。今稱著作郎曰大著,觕有據依。”
(2).對他人著作的尊稱。 蘇曼殊 《與高天梅論文學書》:“大著精妙無倫,佩伏佩伏。” 魯迅 《書信集·緻陳光堯》:“蒙惠書并眎大著,浩如河漢,拜服之至。”
“大著”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釋:
一、主要著作或重要成就
指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著作或成果。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重大著作”,常指學者或文人的核心研究成果。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及“學者必先立大著,而後能成一家之言”。
二、對他人的尊稱
在傳統書信用語中,“大著”用于敬稱對方的作品,含褒揚之意。例如梁啟超緻友人書信中曾寫道“拜讀大著,受益匪淺”,體現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尊重。
三、佛教典籍的特殊用法
在佛經翻譯文獻中,“大著”特指闡釋佛教根本教義的重要典籍。唐代玄奘所譯《大般若經》注疏有雲“此經乃般若部之大著”,強調其教義的核心地位。該用法在現代《佛學大辭典》中仍有收錄。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中華書局2002年版)等權威辭書。
“大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曆史沿革
起源于三國時期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3年),最初設“著作郎”一職,負責編修國史。晉代改稱此職為“大著作郎”,而宋代簡稱為“大著”。這一官職在史書編纂中具有重要地位。
職能範圍
主要掌管國家曆史文獻的整理與編撰,屬于文職官員體系中的核心職位之一。
用法與語境
用作敬語,表示對他人作品的尊重或贊譽,類似于“大作”。例如魯迅、蘇曼殊等文人的書信中曾用此詞表達對同行著作的欽佩。
反義詞與對比
反義詞為“拙作”(謙稱自己的作品)。現代語境中更常用“大作”,但“大着”仍保留在部分書面表達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官職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賓退錄》《三國志》等古籍。
八分書拜家慶北虜标界逼近脖梗子穿角履舛謬垂晚逴俗絕物除死丹實得馬生災鄧林獨擅煩性廢然服禫扶進甘冒虎口甘蔗故器鴻規火絨家教箕箒拘厄絶美峻岑皲坼浚都峻刻匮盟來世濫泛老梆子雷闆涼涼陵廬林胡流芳百世綠營兵迷行難為紉佩若若盛旦神聖鼠耗水肥大山小山汀濘通議妥侑外邦瓦缾翁甫相閥饷餫孝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