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謇鄂 ”。亦作“ 謇愕 ”。正直敢言。《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臨朝謇鄂, 孔甫 之操。” 洪適 釋:“以謇鄂為謇諤。”《後漢書·陳蕃傳》:“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華首彌固。” 唐 閻濟美 《下第獻座主張謂》詩:“謇諤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 張昭 謇諤于 東吳 ,而 曹兵 南下,惟勸迎降。”
“謇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正直敢言,常用來形容人敢于直言進谏、不阿谀奉承的品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文心雕龍》等文獻原文(來源:)。
《謇谔》(jiǎn 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言辭直率,直言不諱,不回避真相,對人對事毫不隱瞞。
《謇谔》是由“言”和“二”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總共有11個筆畫。
《謇谔》源于古代漢字,最早出自《封禅書》:“夫謇谔之澤大矣哉!願明天子之旨,使謇谔之士以其所聞乎齊。”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繁體字,通常都用簡體字書寫。
在古代,漢字《謇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保持不變。例如,楚系文字将《謇谔》寫為“謇棘”。
1. 他說話一向謇谔,無論對待上級還是下屬。
2. 在這個會議上,他毫不猶豫地發表了他的謇谔之言。
1. 謇谔之言:指直言不諱的言辭。
2. 謇谔君子:指直言不諱,講真話的有德之人。
直率、坦率、坦白、剛毅
謇谔的反義詞可以是委婉、拐彎抹角、含糊、模棱兩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