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謇鄂 ”。亦作“ 謇愕 ”。正直敢言。《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临朝謇鄂, 孔甫 之操。” 洪适 释:“以謇鄂为謇諤。”《后汉书·陈蕃传》:“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 唐 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謇諤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 张昭 謇諤于 东吴 ,而 曹兵 南下,惟劝迎降。”
“謇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正直敢言,常用来形容人敢于直言进谏、不阿谀奉承的品质。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文心雕龙》等文献原文(来源:)。
《謇谔》(jiǎn 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言辞直率,直言不讳,不回避真相,对人对事毫不隐瞒。
《謇谔》是由“言”和“二”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总共有11个笔画。
《謇谔》源于古代汉字,最早出自《封禅书》:“夫謇谔之泽大矣哉!愿明天子之旨,使謇谔之士以其所闻乎齐。”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繁体字,通常都用简体字书写。
在古代,汉字《謇谔》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整体结构保持不变。例如,楚系文字将《謇谔》写为“謇棘”。
1. 他说话一向謇谔,无论对待上级还是下属。
2. 在这个会议上,他毫不犹豫地发表了他的謇谔之言。
1. 謇谔之言:指直言不讳的言辞。
2. 謇谔君子:指直言不讳,讲真话的有德之人。
直率、坦率、坦白、刚毅
謇谔的反义词可以是委婉、拐弯抹角、含糊、模棱两可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