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色的意思、鄙色的詳細解釋
鄙色的解釋
羞愧之色。 漢 徐幹 《中論·貴驗》:“ 曾子 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過也。’”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色的解釋 色 è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産生的印象:顔色。色彩。色相(刵 )。色調(刼 )。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色。氣色。色厲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種類:各色用品。 品質,質
專業解析
"鄙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為罕見,其含義需結合"鄙"與"色"的本義及古代用法來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
-
字面本義與核心含義
- 鄙:本義指邊遠之地(如《說文解字》:"五酂為鄙"),引申為粗俗、淺陋、輕視(如《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色:此處指臉上的神情、氣色(如《說文解字》:"色,顔氣也"),常指因情緒變化(如憤怒、羞愧)而顯現的面部表情(如《戰國策·趙策》:"太後之色少解")。
- 鄙色:合指因感到羞愧、恥辱或自慚形穢而顯露在臉上的表情,即羞愧之色、慚愧的表情。它描述的是一種因自身行為、處境或認知到不足而産生的内在羞恥感外化于面部的神态。
-
語境中的具體表現
- 在古代文獻中,"鄙色"常出現在人物因德行有虧、能力不足、地位卑微或做了不當之事後,面對他人(尤其是尊長、賢者或公衆)時,内心感到羞恥而流露出的表情。例如,面對批評或高尚行為時自感不如,面露慚色。
-
與現代用法的關聯
- 現代漢語中,"鄙色"一詞已極少獨立使用,其含義被更常用的"羞愧之色"、"慚色"、"愧色"等詞語所取代。但其表達的"因羞恥而顯露的面部表情"這一核心概念依然存在。
"鄙色"指人因内心感到羞恥、慚愧而表現在臉上的神情,是羞愧心理的外在顯現。它屬于描述人物神态的文言詞彙,反映了古人對道德情感與面部表情之間聯繫的細膩觀察 。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鄙"、"色"及"鄙色"的釋義提供了權威依據。
- 古代文獻用例及訓诂研究 - 如王力《古代漢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等,有助于理解字詞本義及在古文中的運用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鄙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bǐ sè
- 詞義:指羞愧之色,即因感到羞恥或慚愧而顯露出的表情。該詞由“鄙”(本義為邊遠、粗俗,引申為謙卑、自慚)和“色”(面容、表情)組合而成,強調因過失或不足而表現出的慚愧神态。
出處與經典引用
最早見于漢代徐幹的《中論·貴驗》,文中記載: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過也。”
此處通過曾子的話,說明君子面對批評時應坦誠接受,避免因掩飾錯誤而露出羞愧之态。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書面或古典文獻,描述人在面對錯誤或批評時的心理狀态。
- 例句:他因失誤被當衆指出,面上立現鄙色。
補充說明
“色”在古漢語中常指面部表情(如“喜形于色”),而“鄙”在此處側重内心的自省與謙卑感。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較少,更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引用古文時。
别人正在浏覽...
鳌柱八公山半拆傍午北郭備戒本情辨要操翰車馬客饬力創痍打官腔稻孫典證丁内憂谔谔以昌風花雪夜撫集撫世酬物福胙卦辭光速廣狹顧天好事多磨荷筩黃玉花踐位竭心羁縛妓圍舉撮來者涼景鍊飾勵節俪句鸬鷀杓呂仙賣金貿貿煤頭紙民冢甯儉千瘡百孔青缟穹隆弱女三頭不辨兩試黜守盡睡鄉書庫摅望死活桃原特底外源河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