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意思、舍本逐末的詳細解釋
舍本逐末的解釋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s;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指做事舍棄根本的部分,卻過多地追求細枝末節,形容輕重倒置。也說“舍本求末”
如果作者本沒有什麼新穎獨創之見,卻勉強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類來等着讀者喝采,那是舍本逐末的作法。——《義論、考據和辭章》
詳細解釋
舍棄本業,追求末業。古以農業為本,視工商為末。語本《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捨本逐末,交遊過差,故遂撫筆閑居,守靜蓽門,而無趨從之所。”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捨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飢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録。” 王西彥 《鄉下朋友》:“他提出許多理論上的論證,說明如果忽略了這一起點,那麼其他一切就都成為舍本逐末。”
《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漢書·食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後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隻抓細微末節。 晉 葛洪 《抱樸子·勗學》:“舍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沉迂闊。”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漢平帝一》:“ 匡衡 、 貢禹 不度德,不相時,舍本逐末。”《宦海》第一回:“放着一般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卻隻嫌着百姓們的程度不合,豈不是舍本逐末麼?”《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又有一等人,自己親族貧乏,尚不肯周濟分文,到得此輩募緣,偏肯整幾兩價布施,豈不是舍本從末的癡漢!”
詞語分解
- 舍的解釋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謙辭,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舍弟。舍侄。舍親。 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喻對人讓步)。 姓。 取 筆畫數:;
- 逐末的解釋 指經商。古以農業為本務,商賈為末務,故稱。《漢書·食貨志下》:“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平,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晉書·熊遠傳》:“自喪亂以來,農桑不修,遊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 宋
專業解析
舍本逐末的漢語詞典釋義
“舍本逐末”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做事不抓住根本的、主要的環節,反而隻在細枝末節上用力。比喻處理問題時輕重倒置,主次不分。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舍: 舍棄、放棄。
- 本: 根本、基礎、主要的、本質的東西。
- 逐: 追求、追逐。
- 末: 枝節、末梢、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
- 整體釋義: 舍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形容做事主次不分,輕重倒置,不從根本問題着手,而隻在細枝末節上下功夫。
-
引申義與用法:
- 強調處理問題或做決策時犯了方向性錯誤,忽略了基礎和關鍵,過分關注表面或無關緊要的部分。
- 常帶有批評、告誡的意味,提醒人們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
- 近義詞有:本末倒置、輕重倒置、貪小失大。
- 反義詞有:正本清源、提綱挈領、追本溯源。
-
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應用廣泛,常用于分析問題、批評錯誤做法或強調工作方法。例如:
- 批評教育方式:“隻注重考試成績,忽視品德培養,這是舍本逐末。”
- 評價商業策略:“不提升産品質量,隻靠廣告轟炸,無異于舍本逐末。”
- 強調工作方法:“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必須從根源入手,不能舍本逐末。”
-
出處與例句(供參考理解):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典籍。
- 《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這裡的“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體現了古代重農抑商思想中對忽視農業根本的批評。)
- 《漢書·食貨志下》:“鑄錢采銅…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 (同樣批評了放棄農業(本)去追逐工商業(末)的現象。)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舍本逐末”有标準釋義,是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依據。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更詳盡的釋義、出處考證和例句,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專門收錄成語,解釋清晰,常用例句豐富,適合學習和日常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舍本逐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ě běn zhú mò,其核心含義是舍棄事物的根本或主要部分,而追求細枝末節,比喻做事不抓住關鍵,反而在次要問題上耗費精力,導緻輕重倒置。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
- 舍:舍棄;
- 本:根本(如樹根,比喻事物的本質或核心);
- 逐:追求;
- 末:枝節(如樹梢,比喻次要或表面的部分)。
- 引申義:強調因小失大、主次不分的行為,含貶義。
二、曆史來源
- 最早出處:
- 出自《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原指古代輕視農業(本業)而重視商業(末業)的現象。
- 《漢書·食貨志》進一步引申,批評忽視國家根基(如糧食生産)而追逐工商業利益的行為。
- 演變:
後世逐漸擴展為對一切“忽視本質、追求表象”行為的批評。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狀語(如:“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取”)。
- 近義詞: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買椟還珠。
- 反義詞:追本溯源、提綱挈領。
- 使用場景:
- 批評忽視核心問題(如企業隻重營銷不重産品質量);
- 提醒避免短視行為(如為省錢不維護設備,導緻更大損失)。
四、成語故事與啟示
- 典故:古時商人放棄農耕(根本),轉而追逐商業利益(末節),結果因糧食短缺導緻國家動蕩。
- 啟示:解決問題需抓住本質,否則可能“撿了芝麻,丢西瓜”。
五、擴展學習
- 辨析:與“本末倒置”區别在于,“舍本逐末”強調主動放棄根本,而“本末倒置”側重結果上的颠倒。
- 英文翻譯: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精明,大事糊塗)。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呂氏春秋》《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傍概頒首鮑室八夕北境毖勅播奔布兵不像樣不自料侈窳詞垣蹙斂黨老爺道義點石為金彫文廢壞風棹槀本橫災噷噷壞植散羣話語僵踞教條主義競谄矜功伐能決勝戰車開場白慨傷口茄目瞠愧怯倰僜輪膏蠻頭抹子逆拒烹鶴平頭小樣巾溥遍撲速速釺焊淺僞橋死青陛瑞人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桑土色赧識量適悶十面埋伏事守手式首章雙調屬情書行擡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