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舍本逐末的意思、舍本逐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舍本逐末的解釋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s;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指做事舍棄根本的部分,卻過多地追求細枝末節,形容輕重倒置。也說“舍本求末”

如果作者本沒有什麼新穎獨創之見,卻勉強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類來等着讀者喝采,那是舍本逐末的作法。——《義論、考據和辭章》

詳細解釋

舍棄本業,追求末業。古以農業為本,視工商為末。語本《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捨本逐末,交遊過差,故遂撫筆閑居,守靜蓽門,而無趨從之所。”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捨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飢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録。” 王西彥 《鄉下朋友》:“他提出許多理論上的論證,說明如果忽略了這一起點,那麼其他一切就都成為舍本逐末。”


《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漢書·食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後因以“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隻抓細微末節。 晉 葛洪 《抱樸子·勗學》:“舍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沉迂闊。”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漢平帝一》:“ 匡衡 、 貢禹 不度德,不相時,舍本逐末。”《宦海》第一回:“放着一般做官的人,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卻隻嫌着百姓們的程度不合,豈不是舍本逐末麼?”《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又有一等人,自己親族貧乏,尚不肯周濟分文,到得此輩募緣,偏肯整幾兩價布施,豈不是舍本從末的癡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舍本逐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ě běn zhú mò,其核心含義是舍棄事物的根本或主要部分,而追求細枝末節,比喻做事不抓住關鍵,反而在次要問題上耗費精力,導緻輕重倒置。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來源

  1. 最早出處:
    • 出自《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原指古代輕視農業(本業)而重視商業(末業)的現象。
    • 《漢書·食貨志》進一步引申,批評忽視國家根基(如糧食生産)而追逐工商業利益的行為。
  2. 演變:
    後世逐漸擴展為對一切“忽視本質、追求表象”行為的批評。

三、用法與示例


四、成語故事與啟示


五、擴展學習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呂氏春秋》《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舍棄重要的事物而追求次要的事物。這個成語可以分為三個字:舍、本、逐、末。

拆分部首和筆畫:

舍的部首是舌,總共有8畫。

本的部首是木,總共有5畫。

逐的部首是辶,總共有9畫。

末的部首是木,總共有5畫。

來源和繁體:

舍本逐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繁體形式是捨本逐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捨本逐末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是舍本逐末。

例句:

他為了追求一時的享受,舍本逐末,從而失去了未來的機會。

組詞:

舍近求遠、舍己為人、抛頭露面、自求多福。

近義詞:

棄本逐末、舍本畏末。

反義詞:

持本有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