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p exchanging] 指示銀行不承兌或停止兌付
停兌是一個金融領域的專業術語,主要含義為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停止承兌或兌付款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停兌指銀行因經濟困難、資金鍊斷裂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履行支付義務,從而停止承兌票據或兌付存款、利息等款項。該詞在漢語中讀作“tíng duì”,注音為“ㄊㄧㄥˊ ㄉㄨㄟˋ”。
應用場景
常見于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危機時,例如銀行因流動性不足暫停客戶取款,或企業因財務問題無法兌付到期債券。曆史上,中國近代曾出現“京鈔停兌”事件,即1916年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因擠兌風潮暫停紙币兌換銀元。
延伸含義
在廣義語境中,停兌也可比喻其他領域的中斷行為,例如暫停某項服務或活動,但其主要使用場景仍集中在經濟金融領域。
相關術語
近義詞包括“止付”“拒付”,反義詞為“承兌”“兌付”。英文對應表述為“stop exchanging”或“suspension of payment”。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法律條款中的停兌情形,建議結合具體金融事件或法規進一步查閱。
《停兌》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以動詞形式出現,用來表示停止兌換或暫停發放。在金融和貨币領域中,常用于描述銀行或金融機構停止兌換貨币,限制或終止貨币兌換業務的情況。
《停兌》是由“亻”(人)和“亻”(人)組成,部首為“亻”。它共有12畫。
《停兌》一詞的來源較為直接,它由“停”和“兌”兩個字組合而成。
《停兌》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停兌」。
古代漢字在書寫形式上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字義不變。因此,《停兌》在古時候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較大變化。
1. 由于經濟形勢不穩定,該銀行暫停了貨币兌換業務。
2. 政府宣布從明天起停兌外币。
停辦、停産、停車、停息等。
中止、暫停、禁止。
恢複、繼續、執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