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 葉公子高 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 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 葉公 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後以“假龍”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的事物。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三:“盲人説法迷真象,狂子談禪好假龍。”
(2).直 龍圖閣 的别稱。直 龍圖閣 ,即直閣,為 宋 代官名。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上:“舊制,直 龍圖閣 謂之‘假龍’; 龍圖閣 待制謂之‘小龍’; 龍圖 直學士謂之‘大龍’; 龍圖閣 學士謂之‘老龍’。”
《漢語大詞典》中對"假龍"的解釋包含三個層面:一是指代非真龍的神話生物,如《山海經》記載的"應龍"後代,其形似龍而爪不全;二喻指人工制作的龍形器物,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有元宵節"假龍燈舞"的習俗;三作文學修辭手法,白居易《黑龍飲渭賦》以"假龍"暗喻權臣,展現其弄權本質。該詞在《說文解字》中析為"從人從叚",本義為人造仿制品,後引申出虛妄不實之義。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假龍"在方言中仍保留"紙龍道具"的古義,常見于閩粵地區的民俗活動。
“假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源自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中“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喜愛裝飾龍的形象,但見到真龍時卻驚恐逃離,因此“假龍”被用來諷刺表面推崇某事物、實則畏懼或缺乏實質内涵的現象。例如清代錢謙益曾用“狂子談禅好假龍”暗喻虛有其表的禅學。
在宋代官制中,“假龍”是直龍圖閣(直閣)的俗稱。根據《泊宅編》記載,龍圖閣官職體系分為四個等級:
“龍”在傳統文化中象征權威與力量,因此“假龍”的比喻義和官職别稱均暗含“形似而實非”的核心語義,前者批判名不副實,後者以龍為等級符號體現官場文化。
暗昏昏百善北郭鄙谏側擊沉默寡言竄絕答記電勢差董筆放大非常時期風雨蚡鼠歌伎梗概猾役假喘檢防劍镡角觜金衣阬儒攬結連颠遼丑潾潾黧黔癧瘍風砻斵曚曚亮名同實異男事濘淖溺心怕不待牌照賠費漂亮朋友疲塌破陣摖鬼七夕針容芘三王城社翁霜筠司李素裳挑水壩通觀頽靡妥視威香武落香苞香火緣象阙閑平鹹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