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阬儒的意思、阬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阬儒的解釋

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鹹陽 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馀人,史稱“阬儒”。《漢書·儒林傳序》“燔《詩》《書》,殺術士” 唐 顔師古 注:“今 新豐縣 溫湯 之處號 愍儒鄉 , 溫湯 西南三裡有 馬谷 ,谷之西岸有阬,古老相傳以為 秦 阬儒處也。”《後漢書·申屠傳》:“昔 戰國 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驅,卒有阬儒燒書之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阬儒”是秦始皇時期因政治思想沖突引發的著名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事件背景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部分儒生批評秦朝政策(如“是古非今”),主張恢複分封制,與中央集權的法家思想相悖,引發統治者不滿。

  2. 詞義解析

    • “阬”:同“坑”,指活埋的刑罰。
    • “儒”:指儒家學者或讀書人,源自古代負責禮儀的術士階層,因重視傳統禮制,常被視為守舊派。
  3. 具體經過
    秦始皇在鹹陽以“诽謗朝政”罪名,坑殺四百六十餘名儒生,史稱“阬儒”。據唐代顔師古注,事件發生地點為今陝西新豐縣溫湯附近的馬谷西岸。

  4. 曆史影響
    該事件與“焚書”并稱,标志着秦朝對思想控制達到頂峰,成為後世批判暴政的典型案例,如《漢書》《後漢書》均提及其對文化壓制的負面影響。

提示:關于事件真實性,部分史學家認為“坑儒”可能包含方士等其他群體,但主流記載仍以儒生為主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阬儒的意思

《阬儒》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壓迫、打壓儒學,限制儒學影響力的行為或勢力。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學派,強調道德倫理和社會秩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阬儒》一詞常用于描述對儒學的壓制、排斥或抵制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阬儒》由「阝」和「兒」兩個部首組成。

「阝」(阜)是一個表示地堡或防禦工事的部首,它有意味着對儒學的限制和壓制。

「兒」則是一個表示兒子或人類的部首,它有意味着儒學中的學者和教導者。

《阬儒》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與繁體

《阬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王世貞的《義士言行錄》中。在此之前,「阬儒」的使用并不廣泛。詞源目前來說還沒有确鑿的解釋。

在繁體字中,《阬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使用不同的字形書寫。由于《阬儒》出現時間較晚,所以其古代寫法并沒有準确記錄。但在古代文獻中,有一種類似的寫法「埢儒」,這可能是古代對《阬儒》的寫法變體。

例句

1.這個朝代對儒學十分厭惡,采用了《阬儒》政策,限制了儒學的發展。

2.儒學思想遭受到《阬儒》的打壓,導緻其幾乎被邊緣化。

組詞

組詞:阬流、阬學、阬經、阬書

近義詞

近義詞:排斥、壓迫、打壓、打擊

反義詞

反義詞:尊重、推崇、支持、提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