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號的意思、假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號的解釋

古時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稱起事者。《漢書·遊俠傳·原涉》:“郡縣諸假號起兵,攻殺二千石長吏以應 漢 。”《東觀漢記·鄧禹傳》:“今 山東 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羣聚。”《後漢書·光武帝紀》:“ 嚴尤 説 王邑 曰:‘ 昆陽 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 宛 ,亟進大兵,彼必奔走; 宛 敗, 昆陽 自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號”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曆史義項 在古代文獻中,“假號”指非正統的帝王稱號,常見于政權更疊時期。如《後漢書·耿弇傳》載“僭假神器,改更符箓”,此處“假號”指僭越者擅自使用的帝王尊號,具有貶義色彩。該用法源于“假”通“借”的古義,《說文解字》釋“假”為“非真也”,強調非官方授權的稱號。

二、現代語義

  1. 虛假身份标識:指僞造的賬號、號碼等數字化标識,如社交媒體假號、電話假號。《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非真實注冊或非法獲取的虛拟身份憑證”。
  2. 臨時性代稱:在特定場景中作為臨時替代名稱,例如企業測試賬號标注“假號僅供内部使用”,此語境下不含貶義。

三、詞源解析 “假”在《廣韻》中屬見母祃韻,本義為“借”,後引申出“非正式、臨時”之意;“號”在甲骨文中象形為呼喊之态,《爾雅》訓為“呼也”,引申為名稱、标識。二字組合後形成“借取稱號”的核心語義,隨時代發展衍生出多重含義。

(主要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假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假號”指古代起事者(如起義軍或地方勢力)自立的名號,也直接代指這些起事者本身。該詞常見于《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例如:

二、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秦漢至東漢時期的政治動蕩事件,強調非官方認可的割據勢力。例如《東觀漢記》稱“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指關中地區自立名號的群體。

三、現代可能的誤解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假號”解釋為“假冒的號碼或身份”,這屬于引申或誤讀,并非該詞原始含義。在古籍中,“假”取“借用、自立”之意,而非“虛假”。

四、相關文獻

權威釋義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書,或《漢典》《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傍犯備課弊居不哲馳化牀婆子除掃次路當職殚空颠不剌彫薄谛實底屬東瓯敦惠萼綠華發變非晶體豐馔伏祠甘貧鬼酉衡定環刀畫翟揮發肩荷奸谲攪破賈舟矜闵雞鹜争食軍鬨句星鲲鱬兩邊例貢鱗蹙林巘離遠論官諾唯鷗保伾文青泥嶺擎拳合掌清帳逡巡酒僧籍聲望拭淚霜高榻車讨繹天合威聲險仄校讀小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