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崎岖而狹窄。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寨據懸崖,惟南北二門,其寨西小徑尤險仄。”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近瞻山頂,一徑可通,崎嶇險仄。”
(2).比喻艱難險阻。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我想世路從來險仄,富貴實蹈危機。”
(3).陰險邪6*惡。 魯迅 《書信集·緻章廷謙》:“據我所見,則昔之稱為戰士者,今已蓄意險仄。”
(4).猶生澀,不常見。 郭沫若 《曆史人物·王安石》:“他愛用險仄的韻作長詩。”參見“ 險窄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險仄漢語 快速查詢。
“險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地形或道路崎岖不平且狹窄難行。
例句:
形容人生或世道的艱險、困阻。
例句:
用于描述人心險惡或品性不端。
例句:
多指文學或語言風格生僻晦澀。
例句:
“險仄”既可描述自然環境的險峻(如山路),也可比喻人生境遇的艱難、人性的陰暗,或文學風格的冷僻。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險仄》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文辭或文章的平仄、押韻的方式。當中的“險”指的是平仄,指音調高低的不同;“仄”則特指高音部分。因此,《險仄》可以理解為不同音調和高音部分在文辭中的運用方式。
《險仄》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千”,具體的拆分方法是:“阜”是“阝”的繁體字,為左邊的部首,“千”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險仄》這個詞語來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豳風·險丘之野》中的一句話:“險丘之野,言采多仄。”由此可見,《險仄》這個詞在文學理論中已有一定的曆史。
對于繁體字,《險仄》為「險仄」。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險仄》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可能在一些細節上有所差異。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刻,但現代漢字寫法已經普及使用,更為常見。
1. 這篇文章的險仄處理得很好,節奏感很強。
2. 他善于運用險仄來表達情感,使作品更生動有趣。
險象環生、險峻、謹小慎微、光明正大、憂心忡忡。
平仄、押韻、韻律。
平平淡淡、無押韻、不押韻。
【别人正在浏覽】